范文 > 心得体会 >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导航 >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即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诚信友爱,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即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不仅有赖于扎实的行动,也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行为理性,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一个公民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开倒车,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使几十年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受到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表示强烈不满。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坚决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让我们把爱国热情转化强国力量,把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大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谐是一个浸透着中华文化精神的词汇,“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社会系统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既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要解决好生产力层面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层面的问题。按照社会组织理论,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各个主要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包括执政党和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事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民间社团的社会责任和城乡基层社区的社会责任等等。其中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在整个社会组织的责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全球化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各地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国际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人权组织、工会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都在发起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要为出资者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构造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企业形象,要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项基金,维护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积累财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救助灾害,帮助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对于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虽有差别,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相互关系。作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企业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必须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取得利润,求得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首先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还必须履行和实现应负的社会责任,即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履行回报社会、支持公益、救助贫困等多种社会责任。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来源,企业必须承担自己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延伸和保障,二者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二者和谐统一才能使企业得到最大的发展。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还是一种互相包含的关系。从现代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观点看,企业越发展,其履行的经济责任越大,其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单从生产力发展的层面上看,企业履行经济责任也等于履行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因为企业为社会、为民众、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和服务;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角度看,这部分社会责任还不够完整,也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构建和谐社会所特定的社会责任。不可否认,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冲突,因为营利是企业的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企业发展中往往会出现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或损害社会利益的状况,这是矛盾关系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26年来,伴随着生产力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的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企业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为市场繁荣、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做出了贡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尽到了自己的经济责任,并通过提供大量税收等形式履行了很大的社会责任。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某些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只讲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比如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有的企业搞不正当竞争,有的尽量逃避税收和社保缴费,有的较少考虑社会就业而将包袱甩向社会,有的较少考虑环境保护而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有的惟利是图欺诈消费者,有的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谋取利润,有的拒不提供公共服务,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如此等等。
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放在突出位置。所有企业都应该明确,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既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规律,又尊重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把自己的企业当做一个社会的“企业公民,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任务,明确社会责任范围,规范自身行为,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同时强化政府的引导责任。应学习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该尽快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政府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
积极倡导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常化、长效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企业应当借鉴和参与世界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行动,有关方面应多组织开展一些促进活动。要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制的轨道;尊重和保护各项人权,废除童工,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积极推动企业对环境负起更大的责任,鼓励发展和推广无害环境的技术,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要通过各种措施,推动我国企业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
形成一种正确的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相协调的责任机制,科学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建立在企业可能负担的基础上,不能假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企业搞乱摊派、乱收费。要根据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根据企业的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来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符。要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考评体系。
学习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构建,人人有责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的目标。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年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的稳定、和谐社会,尽管在中国真正实现的时候并不多。今天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人民期盼的社会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

第一,从上到下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一个特殊历史发展阶段,构造和谐社会环境,是现实需要。去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是经过多少年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果。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处于经济起飞的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转型时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处理得好,平安渡过,一个国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轨道;如果处理得不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严重危机,将使社会陷入停滞、徘徊,甚至倒退,多少年缓不过劲来。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情况远比其它国家复杂,如何渡过这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时期,值得全国上下高度警惕,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的是,在认清我们面临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大家要树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思想,排除一切障碍,渡过这个难关。

第二,全国上下要抓住那些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不放。什么东西影响我国社会和谐?这一点,全国从中央到基层到普通群众,都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有高度共识。问题是要有决心,有办法。

腐败,是影响和破坏社会和谐的头号死敌,它的泛滥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激起群众怨恨,加深社会矛盾。要在已取得重大战果的形势下,乘胜前进,在舆论上把腐败搞臭,在制度上建立起反腐的铜墙铁壁,切实把在这个问题上失去的民心收回来。

失业队伍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除通过增加,新增项目,扩大就业外,最重要的是提倡各企业科学安排劳力,扩大就业门路,创造不减员而能增效的经验,尽量减少把人员推向社会而加大就业压力。

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要坚决打击那些通过权力或种种非法手段而暴富的人,对自然条件恶劣和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的税收工作力度, 适当“抽肥补瘦”。

当然,还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也应缓和与消除。如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也应该整顿和加强,司法战线应公正执法,为那些受欺负和受委屈者声张正义。

可能影响和破坏我们和谐稳定的外部因素也是存在的,最明显的是“台独”。但只要内部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外部问题并不可怕。

缓和和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第一位要承担责任的无疑是政府。一个清正廉洁、实施正确政策、有执政能力的政府,是做到一切的关键。我国政府是举世公认的有权威、强有力的政府之一。只要政府看准问题所在,狠抓不放,坚持不懈,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工厂、学校、社会团体都要把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环境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不和谐问题都产生于具体单位内部。只要全国千千万万各种组织切实把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苗头和隐患都解决在自己内部,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铲除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土壤。有报道说,一向信访严重的河南省今年以来从省委、省政府到地市、县各级领导亲自深入基层,帮助解决群众在信访中提出的大量难题,使人民比较气顺满意,全省信访人数大幅渡减少。这说明是否真正关心群众、是否把工作做到基层,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构建和谐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谁也不应该把自己置之度外。因为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违法乱纪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欺压他人的事不做,而且能善待别人,同情和帮助弱者,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还能不和谐?在社会成员中,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全国将近7000万党员,哪个社会细胞里没有党员?哪级权利机构中不是共产党员当政?只要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执政为民,只要党员把自己管住,在群众中做出好样子,哪个单位和集体能不和谐?

中国历史上长期不和谐、不团结、不稳定,给外国列强以可乘之机,中国人吃尽了苦头。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社会也不和谐,人民吃苦头也不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目前存在一些有碍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不和谐问题是完全可以逐步化解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多项措施力促和谐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6大制度建设 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对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减灾能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
全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体现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
全会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激发社会活力 增进团结和睦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公报中的这段话,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
全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团结和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统一战线、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和外交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勾勒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显示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社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2、多项措施力促和谐 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原创网站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3、6大制度建设 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社会主义酣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5、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对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减灾能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
全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体现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
全会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6、激发社会活力 增进团结和睦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公报中的这段话,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
全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团结和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统一战线、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和外交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勾勒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活力来自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的有效作用,社会活力的表现必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增强全社会的活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增强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有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作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活力的最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制(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度的自我完善,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断克服和扫除影响、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即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还要注重激发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阶层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社会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要激发社会活力,就必须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增强社会活力还要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均衡发展和协调相处的社会,这是保证社会活力永不衰竭的前提,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持久发挥的必要条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新形势下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一些磨擦和不和谐因素,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一个和谐社会里,公平与公正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矛盾,不允许各种矛盾存在,而是要在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下,正视矛盾,善于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追求和谐中分析矛盾、处理矛盾,在协调多方利益、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中不断求得新的和谐,从而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发展是硬道理。这句精辟之言同样适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这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社会,都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发展阶段的小康社会),是这样;作为社会状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这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也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要求涵盖了很多方面,要在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全面实现。从当前来说,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利益问题,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是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这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经济作基础,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还是邓小平当年所说的道理,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当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条件。
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呈拉大的趋势,如果用“劫富济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只会激化社会矛盾、违背社会和谐初衷,绝对不可取。根本的办法是将蛋糕做大,即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以历史的眼光看,旧社会是不和谐的社会,其不和谐的根源和表现,首先在于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另一个根源和表现是,经济落后基础上形成的贫富对立等社会矛盾。在我们的社会,由于剥削阶级的被消灭,阶级对立的消失,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不和谐已经基本不存在。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贫富差距还存在(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这是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经济原因,也是基本的根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里讲的发展,不是任何一种发展,而是指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违背客观规律搞发展,不从实际出发搞发展,不但不能带来社会和谐,而且发展本身就是破坏和谐。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盲目发展,既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年的一些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某些盲目发展,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有的还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引发新的矛盾,造成了不利社会和谐的后果。这些,都是深刻的教训。
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意思只是说,发展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到来。和谐社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来实现。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税务机关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税务机关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税务机关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体现在治税理念上,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即以依法治税、科学治税,实现税收分配的公平与正义。税收涉及社会各阶层、千家万户,应成为营造诚信友爱社会环境的媒体。税收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各项活力,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妥善处理税收分配中的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税收具有的纠正“负外部性”功能,可以促使市场主体承担其损害环境而造成的社会成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所以,要发挥税收职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对税收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部构件,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调控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和谐税收环境的灵魂。但是,当前依法治税中在执法理念、执法环境、执法程序、执法手段、执法监督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执法理念落后。在依法征税上,停留在“以法治税”的层面,固守于让纳税人守法而忽视怎样使权力服从于法,导致人治、特权思想严重,重习惯轻法律、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随意减免税,买税卖税,从中渔利的行为一时难以根除。在执法规范上,“依任务治税”、“以任务论英雄”,放弃执法主体地位,盲目(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扩张代征。在优质服务上,没有在政策、法律规定范围内帮助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给纳税人以最大的方便。
其次,执法环境不优。税收执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能否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实践中,税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存在内忧外患。一是税收立法失度,影响利益制衡。二是行政作为失范,扭曲执法意志。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财政收入速度扩张,税务部门不得不将税收政策执行让位于完成计划,依法治税在这些地方受到严重的制约。三是纳税人行为失信,规避纳税义务。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纳税自觉性缺乏,有意或无意不遵守税收法律,偷、逃、骗、抗税时有发生。
第三,执法程序不严。税收执法程序是规范税务执法、依法行政的基础。税收执法程序的合法可以维护税收秩序,使征收行为变得易为社会所接受。税收征管法着重从延期纳税审批权、税收优先权、税收保全权、税收强制执行权、税务检查权、税务处罚权等方面对税收执法作了严格的程序限制。但是,一些基层干部执法时误解、曲解、肢解税法,忽略执法中应该履行的程序,导致执法的混乱。
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对纳税人、征税人、管税人法律关系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并在三者之间形成维护各自合法权益基础上的和谐法律行为和良性互动,并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其一,正确处理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关系。要改进税收计划的传统模式。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模式可谓积弊多多,计划不准、苦乐不均、情况不明、上下不通;下达计划,政府层层加码,税务级级讲价;组织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美其名曰“藏富于民”,有税不收,经济落后地区被逼“寅吃卯粮”,无税乱收。这种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致使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依法治税上不作为、乱作为的始作俑者。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税收预测、确保上下沟通、力求计划准确、防止畸轻畸重、掌握税源动态、适时调整计划。同时要弱化税收计划的刚性考核,减少税收计划的盲目追逐。
其二,正确处理征管经费与依法治税的关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税务部门是垂直管理部门,其经费渠道是上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头经费,其余经费完全依靠各级地方财政根据入库税款按一定比例安排。如此一来,征管经费和依法治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被残酷现实搅和在一起,一方面思想上不愿放弃依法治税这个根本,一方面,从自身生存发展需求出发,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完成税收计划放在第一位,从而成了一对“冤家”。经济越是落后的地区,这对冤家的矛盾越是突出。依法治税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不是任务服从政策,而是政策让位于任务,本末倒置,收“过头税”有之、“寅吃卯粮”有之。这种征管经费供给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进办法有二:一,模式上突破。坚持“取之有理、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合法”的原则,由上级税务部门和地方政府统一将现行的“下拨人头经费+按比例提经费”的模式改变为“财政统筹、预算安排、全额下拨”的经费供给模式;二,观念上转变。务必大兴节约之风,倡导勤俭办事,努力降低机关和税收成本,平抑膨胀的欲望,压缩过度的需求。
其三,正确处理服务经济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税务机关参与构建和谐社会,要自觉树立三种观念:公正执法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纳税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自觉运用税收杠杆,助推循环经济发展。依法加大对高收入行业的征管力度,调富济贫,缓解、调和因贫富悬殊而引发的矛盾,以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