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环卫管理员演讲 > 导航 > 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思考

环卫管理员演讲

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思考。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思考",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思考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在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税收管理员职能设置宽泛之间存在矛盾。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量较多,每月既要确保纳税人按时申报、缴纳税款,又要完成新办企业的户籍调查、一般纳税人认定等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上级部门临时布置的工作事项。时间、精力远远不够。
二是税源管理工作重点事项不突出和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税收管理手段。但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和突击性工作,对深层次的税源分析、税源预测、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工作无暇进行。制约着基层税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收管理员能力差别与税源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管理员已无法适应重点税源个性化管理、中小企业行业化管理的税源管理要求。
四是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偏重执法,对风险应对的职责划分不清,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手段普遍不足,征纳双方涉税风险居高不下。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配置征管人力资源,合理分解税收管理职能
按管户、管事适当分离的原则,科学整合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分局根据岗位要求,把现有税收管理员按年龄、知识结构划分为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两类,并赋予不同职责,将日常的责任区管理与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分离。注重挑选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税源管理员,主要负责辖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提醒等工作。责任区管理员主要负责实地调查、数据维护、核查、执行等工作。
(二)设立两级税源管理岗,实现联动管理模式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创新,节省制度转换成本,分局在不打破原有科室、岗位格局的基础上,采用科室内岗位职责“内分离”的方法,在职能科室专设一个“税源管理综合岗”;在各管理科增设“税源管理员”,并分别明确相应的工作责职,使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责任区税收管理中真正分离出来。
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发动机”和“整合器”,侧重依据上级风险管理要求,对重点行业及系统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并指导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开展工作;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中转站”,侧重在日常管理中主动对辖管企业开展典型剖析,对零散风险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并指导责任区管理员开展工作。
(三)以基层管理平台为依托,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
分局积极依托省局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网上办税厅,加强对上级各类预警、风险信息的比对、筛选、过滤,注重拓宽两级税源管理员职能范围,强化其直接应对职能,从而来优化税收风险的应对流程。
1、有效过滤重复风险信息。对上级各类风险信息统一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接收,结合已完成的风险应对结果,筛选、过滤以前已处理过的重复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直接应对,不再向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或责任区管理员进行任务派送,减少了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的重复识别、应对环节,提高了流转速度。
2、高效应对一级风险信息。对于经评定为一级的风险信息,由税源管理综合岗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经科室和分局审批后,以发送提醒单为主要手段作直接应对处理,并完成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的反馈操作。同时,为提高直接应对一级风险信息的效率,我们构建了“网上办税服务厅低等级风险应对模块”,专门用于批量发送纳税提醒单。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回复整改、自查结果。责任区管理员则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风险信息应对结果以及纳税人的查看和回复情况,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后续管理。
3、强化二级以上风险信息应对。对于确定的二级以上风险信息,我们注重细化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处理等环节各类人员的职能,着力提高二级以上风险信息的应对质量。一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对二、三级风险信息,标注科室、管理员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方便甄别。同时分类别、分科室制作《业务传递单》,向各科税源管理员进行派送。二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接收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下发的风险信息后,对其进行案头分析,经分析确定属于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信息,由本岗位做直接应对处理;经分析无法排除风险的,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后,向责任区管理员传递;经分析需调高风险等级的,向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反馈。三是责任区管理员接到税源管理员的《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按照所注要求采取约谈、督促纳税人自查或

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思考第2页

实地核查等防范性应对措施。四是分局评估员接到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传递的由两级税源管理员评定为四级的风险信息后,按评估流程做应对处理。
(四)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员作用,提升基层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效能
合理明确税源管理员职能,加强深度税源管理,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是我们这次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环节。
1、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分析识别职能。在确定重点风险行业,制定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时,各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加强案头分析,对辖区内的行业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认别和排序,分局则根据管理科税源管理员的分析结果,结合上级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借鉴其他单位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选择特点最明显、风险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重点行业或重大税务事项,来启动行业风险管理计划。
2、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归集提炼职能。在日常征管中,税源管理员在做好行业税收风险信息分析识别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在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中的岗位优势,对责任区管理员在日常巡查、评估中所反映的异常情况,结合省、市局下发的法定风险信息源和公开的第三方风险信息,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对于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形成风险信息源的,形成《案头分析工作底稿》,建议将其归入分局风险信息特征库。对于不能形成风险信息源但有助于规范行业管理的风险信息,在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的协助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此类企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提出建立行业管理办法的建议,提高了分局行业管理、重点税源管理、重大税收事项管理的针对性。
3、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指导监督职能。我们在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税企联防排除涉税风险长效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在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对已经形成的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中涉及的风险指标,做到定时检查、分析、复核,适时提醒责任区管理员开展涉税风险调查、发出纳税风险提醒,从而确保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来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践,分局提高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行业税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防范:
首先,制度创新后,由于设置了两类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和人员配置变得更为合理,基层税源监控分析、提醒服务等工作内容得到重视和加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同时责任区管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深度税源管理,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将税源管理的重点事项与一般事项进行分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分局内部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解决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减少执法风险和控制不廉行为的发生。
第三,两级税源管理岗的设立,形成了“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管理科税源管理员——责任区管理员”的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特别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岗的设立,使分局层面的税收联动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增强了科室、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税源联动管理效能。
第四,实践证明,在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和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后,大量低等级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综合岗直接应对,使分局税源管理科和专业评估科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重点风险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资源配置的效能,提升了分局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水平。
最后,在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时,我们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原则,广泛实行纳税提醒服务,坚持对涉及风险的纳税人发送涉税风险提醒单,引导纳税人自主排险,提高纳税人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真正构建了税企良性互动的征管环境。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对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几点思考


对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几点思考


今年以来,市国税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和税收风险管理的征管理念,探索纳税服务、团队管理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机结合的新的税收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很多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在此,就如何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税收管理员制度,谈谈自己的建议。
一、注重四个结合,优化、深化管理员制度创新
1、结合纳税人需求。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让纳税人满意是以优化纳税服务、实行团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最终目标。要重形式更重内容,不仅要提供针对纳税人的普遍服务,还要与纳税人互动,以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为重点,对不同类型纳税人提供动态服务、特色服务,满足个性需要,真正让纳税人满意。在实际操作中要讲求实效性、科学性,对办税大厅全职能窗口的设置、基础性工作的划分、风险性工作的界定、属地管理岗位的职责要进一步疏理细化,做到权责相互统一,征管服务相融。
2、结合分局具体实际、业务特点。“优化纳税服务、实行团队管理”是一种分层次的专业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结合税源特点、税种分布、业务种类、业务量大小、纳税人数量(特别是个体户、门市代开户、特殊行业户的多少)等,认真加以研究,区别对待城区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薄弱地区的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不照抄照搬一个模式,既要积极也要慎重,防止在创新管理过程中出现新的失误。
3、结合征管改革方向。创新管理员制度不是推翻过去改革已取得的成果,不是建立一个崭新的征管模式、征管制度,而在于对原来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和提高。要根据这一方向、要求,探索适应优化纳税服务、税收专业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等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设置形式、岗位职责划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团队构建的具体途径,防止浮于表面的“作秀”和偏离方向的“瞎折腾”。
4、结合税种管理、行业管理要求。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及个体税收征管,是专业化管理要求高、征管情况较为复杂的征管门类,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涉及到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要求上甚至于有些特殊。实行优化服务、团队管理的创新管理员制度模式,要与上述税种管理、行业管理要求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修改和完善,走好探索过程的每一步,创造新的成果。
二、加强三项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方案的实施要在现有机构设置、岗责划分、人员安排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完善、调整或改变。
1、加强窗口与管理岗的衔接,强化办税服务厅建设。保留原有办税服务厅,扩大其办税职能。办税服务厅是面对面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提供办税服务的重要场所和窗口,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打造设置科学、服务一流、便捷顺畅的办税服务厅。基本思路是:将纳税人需要到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全部统一归并到办税服务大厅,集中到任何一个窗口受理,大大压缩审批环节,实行“一窗受理、后台复核、内部传递、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对可以当场办结的事项,当场予以办结,窗口受理,窗口出件;对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应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不让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与此同时,从服务事项、服务措施、服务时限、投诉渠道等方面作出公开和承诺,细化、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监督,确保职责落实、措施落实、监督落实。
2、调整股室职能,加强团队专业管理股的建设。调整原有的股室职能,设立团队专业管理股,将税源管理中风险等级高、业务程度复杂、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门事项,如纳税评估、风险监控、软件操作、受理性调查、职权性调查、违章处罚、复议应诉等,从原来的属地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由团队专业管理股负责。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出口退税、纳税评估、所得税分类管理、个体税收等业务门类的特殊要求,在人员安排上要集中优势兵力,按风险等级、业务复杂程度、综合技术要求分别组织实施,按类别编组,以岗带训,全员提高,定期交流。在实际运作上实行派工制,防止工作对象固定化而产生不廉现象。
3、对责任区进一步实行扁平化兼并,实行大责任区模式。在原有的税源管理股基础上建立属地管理股,保留、设定其属地管理职能,对责任区进一步实行扁平化兼并,实行大责任区模式,减少管理人员,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职能中。结合行业管理、分类管理、个体税收的特殊管理要求,尽可能以行业、税种、个体设置责任区,便于配合团队专业化管理,也便于各类资料的统计上报,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健全五项机制,推进管理员制度创新的落实
为健全运行保障机制,把创新管理员制度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要强化组织领导,发现新情况,调研新问题,寻找新对策,形成责任明晰、传递快捷、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办事高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
1、建

对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几点思考第2页

立日常宣传机制。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广泛熟悉和了解综合受理、基础管理、调查执行、风险管理等团队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告知纳税人对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前国税机关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纳税服务、健全纳税服务体系,加强税收征管、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有效形式,以赢得纳税人理解、配合、认可。
2、建立内部管理制度。为确保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基层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以保证各项改革方案落实到位。一要落实各岗位责任,严格办事流程管理,谨防工作脱节;二要提升管理质效,各基层单位分管领导、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按日疏理每天的工作事项,检查督促其办理进度,强化管理;三是建立通报制度,要根据日常监管的工作进度、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对未按时完成的工作事项要限期完成,以确保窗口按时出件,按约定期限使纳税人及时获取单证资料。
3、建立外部评价机制。要对照承诺内容,建立外部监督评价机制,制定公开的、由纳税人共同参与的、操作性强的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评价办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投诉和网上评议等形式,征询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税收执法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作出评价,主动接受监督,把评价结果与公务员考核结合起来。
4、建立质效考核机制。要对照岗责体系,建立质效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和办法,量化对管理服务的考评和奖惩。根据各团队的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评价标准,设立规范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谨防有岗无人、岗责不清或有岗有人、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建议适时开发跟踪管理软件,在内网办税平台中,实行对业务办理情况、办理过程、办理环节的即时监督和检查,每月进行通报,形成内部约束机制,表扬与鞭策相结合,明确努力方向。
5、建立健全部门运行协调机制。纳税服务、团队化管理不仅是办税服务厅或哪个部门的工作,更是国税部门的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工作,很多工作需要有关业务部门协助处理,还有些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必须在岗职体系指导下,更好地整合部门优势资源,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要加强职责与责任的衔接,按标准、要求、时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各自本职工作;要加强窗口与管理岗之间的衔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当天事情当天办结;要加强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的衔接,协调一致,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心得体会


今年以来,市国税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和税收风险管理的征管理念,探索纳税服务、团队管理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机结合的新的税收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很多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在此,就如何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税收管理员制度,谈谈自己的建议。

一、注重四个结合,优化、深化管理员制度创新

1、结合纳税人需求。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让纳税人满意是以优化纳税服务、实行团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最终目标。要重形式更重内容,不仅要提供针对纳税人的普遍服务,还要与纳税人互动,以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为重点,对不同类型纳税人提供动态服务、特色服务,满足个性需要,真正让纳税人满意。在实际操作中要讲求实效性、科学性,对办税大厅全职能窗口的设置、基础性工作的划分、风险性工作的界定、属地管理岗位的职责要进一步疏理细化,做到权责相互统一,征管服务相融。

2、结合分局具体实际、业务特点。“优化纳税服务、实行团队管理”是一种分层次的专业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结合税源特点、税种分布、业务种类、业务量大小、纳税人数量(特别是个体户、门市代开户、特殊行业户的多少)等,认真加以研究,区别对待城区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薄弱地区的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不照抄照搬一个模式,既要积极也要慎重,防止在创新管理过程中出现新的失误。

3、结合征管改革方向。创新管理员制度不是推翻过去改革已取得的成果,不是建立一个崭新的征管模式、征管制度,而在于对原来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和提高。要根据这一方向、要求,探索适应优化纳税服务、税收专业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等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设置形式、岗位职责划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团队构建的具体途径,防止浮于表面的“作秀”和偏离方向的“瞎折腾”。

4、结合税种管理、行业管理要求。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及个体税收征管,是专业化管理要求高、征管情况较为复杂的征管门类,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涉及到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要求上甚至于有些特殊。实行优化服务、团队管理的创新管理员制度模式,要与上述税种管理、行业管理要求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修改和完善,走好探索过程的每一步,创造新的成果。

二、加强三项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方案的实施要在现有机构设置、岗责划分、人员安排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完善、调整或改变。

1、加强窗口与管理岗的衔接,强化办税服务厅建设。保留原有办税服务厅,扩大其办税职能。办税服务厅是面对面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提供办税服务的重要场所和窗口,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打造设置科学、服务一流、便捷顺畅的办税服务厅。基本思路是:将纳税人需要到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全部统一归并到办税服务大厅,集中到任何一个窗口受理,大大压缩审批环节,实行“一窗受理、后台复核、内部传递、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对可以当场办结的事项,当场予以办结,窗口受理,窗口出件;对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应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不让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与此同时,从服务事项、服务措施、服务时限、投诉渠道等方面作出公开和承诺,细化、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监督,确保职责落实、措施落实、监督落实。

2、调整股室职能,加强团队专业管理股的建设。调整原有的股室职能,设立团队专业管理股,将税源管理中风险等级高、业务程度复杂、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门事项,如纳税评估、风险监控、软件操作、受理性调查、职权性调查、违章处罚、复议应诉等,从原来的属地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由团队专业管理股负责。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出口退税、纳税评估、所得税分类管理、个体税收等业务门类的特殊要求,在人员安排上要集中优势兵力,按风险等级、业务复杂程度、综合技术要求分别组织实施,按类别编组,以岗带训,全员提高,定期交流。在实际运作上实行派工制,防止工作对象固定化而产生不廉现象。

3、对责任区进一步实行扁平化兼并,实行大责任区模式。在原有的税源管理股基础上建立属地管理股,保留、设定其属地管理职能,对责任区进一步实行扁平化兼并,实行大责任区模式,减少管理人员,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职能中。结合行业管理、分类管理、个体税收的特殊管理要求,尽可能以行业、税种、个体设置责任区,便于配合团队专业化管理,也便于各类资料的统计上报,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心得


我任职第三分局管理员,职责是对保税区内企业的日常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具体来说是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负责经管范围内纳税人的日常税收征管和稽核管理工作;负责征管税种的普查、调查和征管情况跟踪。自从XX年11月开始实施“贴近式”管理模式,消除以往“管事”不“管户”的局面,同时也无形地增强了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下面就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日常征管的方式

(一)征管质量是日常考核管理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催报催缴成为管理员每月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抄了税没有?”、“申报了吗?”这两句话成为每月申报期在管理分局出现最频繁的语句。每位管理员经管的企业总有一些“钉子户”,每月都是迟迟不来抄税、申报,老是拖着分局的尾巴。对此,我们主动联系这类企业的法人或负责人见面,向他们宣传相关的税收制度,普及纳税意识,告知其每月按时完成抄税、申报的重要性,使其自动自觉脱离“钉子户”的帽子。另外与企业有良好的沟通,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特别是充分利用征管数据信息化,通过征管软件的数据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结合与企业沟通时得到的信息,更能准确地提高征管质量。

(二)管理员日常接触到企业信息的途径最通常就是税务文书的审核。一份普普通通的税务文书,可能内在体现了企业现时最新、最实在的经营状况,例如a公司提出申请多购买一百份增值税发票。作为管理员当收到该份文书时,除了要审查文书的资料是否齐全、资料的真实性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审核文书过程中,从中了解该企业在近期购销货物情况,有否增加购进货物,销售渠道是否拓宽等等信息。

(三)建立经管企业的信息资料台帐。除了能在征管软件中查询企业基本资料外,管理员可以根据自己经管企业的特点建立信息资料台帐,更详细、更立体登记企业的全面基本情况。例如本人管辖的企业绝大部分的实际经营地址在保税区外的商贸企业,这类企业有很大部分会请中介机构代理申报,根据这个特点建立信息资料台帐,记载了代理企业申报纳税的中介机构的联系人、电话等特殊性信息。通过自己建立的信息台帐,可以在日常征收管理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