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犯人脱逃事件心得体会 > 导航 >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理论心得

犯人脱逃事件心得体会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理论心得。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理论心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理论心得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人们无法预料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人为因素。就我所在的**原种场而言,发生的几起突发公共事件无不与基层单位领导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一变应万变的快速处置能力,以真情面对、真心处置和真功化解的本领,才能适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新挑战。

一、真情面对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前提

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既有它的偶发性,又有一定的诱因。近年来,我场几起突发公共事件,绝大多数是职能部门的无故推诿和少数干部作风不实、工作不力造成的,他们不能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结果导致少数群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而引发了突发公共事件。只有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以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为己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因地制宜、完善预案。一个健全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应对、妥善处理。一是要突出针对性。要重点针对本地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着力抓好各个层面应急预案的健全完善工作;二是要增强可操作性。要结合本地情况,细化应对措施,从组织、人力、物力保障等方面加以强化,全面提高应对能力。如去年我场发生的“小三场改革”群体性闹事事件,场党委接报后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15分钟内组织维稳专班,及时赶赴现场,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在短时间内迅速予以了制止,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三是要提高实效性。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谁也不能估计,谁也不能预测,谁也不能消除。但是,事发后就要适时根据事态发展,从反应快捷、主动解决上入手,要根据事态发展及时通报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做好正面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理性认识,让围观群众加入参与处置的行列,提高他们参与处置的能力。同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健全机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合理规划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多方治理,共同参与,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实现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最终目标。

二、真心处置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证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要把握规律,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责任、明确任务,要有针对性,要及时分析、正确认识,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应对,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在爆发期要突出“三个快”,即快反应,迅速启动应急措施。快到位,领导者在第一时间必须赶到第一现场,靠前指挥,稳定群众情绪。快处置,在事实基本清楚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果断控制事态,避免矛盾激化。在缓解期,尽可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把损失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勇于负责。要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处理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三、真功化解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必须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配合。要“重心下移”、创新体制。基层单位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先锋队和第一阵营,他们消息灵、反映快。因此,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遵循“重心下移”的原则,要做到有人管事、有人理事。实行分级负责、多方配合。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基层单位一把手必须身先士卒,迅速赶赴到一线,参与组织指挥。一是“擒贼先擒王”,找准突破口、找准事件起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开展工作。一旦堡垒攻破,他方阵营就乱就散;二是要明晰事件的始末,快速调查、果断处置。不能操之过急、避重求轻,要迅速解决主要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一时解决的问题,要迅速理清思路、分步骤实施,要让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公开透明、开门问诊;三是极力做好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情绪激动、一触即发,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现场参与处置的干部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无穷的智慧应对突发事件,要抓住当事人的心理,在夹缝中求生存。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求百分之百效果。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求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解除心中的悬念,积极配合,争取事情的圆满解决。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现阶段各级领导非常棘手的事情。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必须以政府为主、领导为主,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党委政府必须审时度势,迅速作出决策,积极应对,做好重拳出击、快速处理。各级领导必须深入现场,与民众一道应对,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核心,以稳定群众情绪,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优秀范文:处置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处置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突发事件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二、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思路

一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突发事件的演变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应对有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突发事件处置要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作为处置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

二是,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

三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需要其履行特定义务。因此,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必要时采取先行处置措施的法定义务。

四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效率的根本举措。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突发事件处置的制度措施

建立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基础。

第一,建立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制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并严格予以执行;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危险源、危险区域;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二,教育训练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器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第三,经费、物资、科研保障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处置群众处置性事件的体会



笔者参与了35起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对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在参与处置的35起群体性事件中,10人左右的小群体有4起,占11.4%;12人以上100人以下大群体有24起,占68.5%;100人以上的超大群体7起,占20%。归纳起来,35起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易发性和突发性。因企业改制、农村占地、退耕还林、用水用电,或因、学生安全等诸多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石化总厂97年内退职工因“三金”问题,少则50人多则近200人数十次围堵总厂机关、宾馆、体育馆以及市委、市政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尤其是打听到石化集团领导抵荆、市里有重要会议时,这些老职工可在半小时内聚集。又如,2月20日,供水总公司铺设管道施工,掇刀部分村民因拆迁补偿问题,一下子纠集亲朋好友及社会闲散人员近百人聚集现场,造成施工受阻;3月15日,因牌楼客运联营户擅自改变线路,公汽公司当即组织40余名职工聚集杨家桥,造成双方对峙。有些人甚至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有点事就闹,其聚时快,散时也快。

(二)隐蔽性和对抗性。每一起群体性事件都有一个从产生、酝酿到发生、发展的过程。笔者从参与处置的35起群体性事件得出,群体性事件在发生阶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今年“两会”前夕,我们在排查各类社会矛盾中,虽经各部门细致梳理,但仍有少数群体性事件事前未被锁定。同时,其对抗性也较为突出,有的冲击党政机关、堵塞国道、省道或站卡,行为越来越激烈。6月25日,沙洋县十里镇龙坪村数十名村民因襄荆高速公路占地补偿问题上路静坐,直至县主要领导前往做工作,群众才逐渐撤离高速公路。

(三)参与主体多元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不同的事件主体构成的群体性越来越多。他们打出横幅,占领、围堵门道,各自为阵,当主管部门接访时,他们相互声援起哄,攻守同盟。仅在本人参与处置的35起中就有12起,约占三分之一。3月29日,共有4批近百人聚集市“两会”现场,盛达集团60余名原职工打着横幅要求维权,而且东宝、掇刀、钟祥各有一名“涉法”上访者纠集亲属数人围堵会场喊冤。4月12日,市政府门前聚集三批上访群众:牌楼镇20多名民办教职工因权益遗留问题到政府上访,掇刀响岭村50多名村民因火车南站扩建占地补偿到市政府讨说法,市石油公司10余人因工资补偿问题请求解决;5月24日,市委门前也聚集三批上访人员。

(四)数量上升,规模扩大,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据统计,仅6月上旬10天内,市政府大门出现围堵达16次500余人(次),除上访人员静坐、拉横幅外,党政首脑机关门前车辆围堵也屡见不鲜。6月1日,钟祥市双河镇数十农民驾乘5辆农用手扶拖拉机将市政府南北两门封堵;7月1日,荆汉联营公司13辆客运车从早6点至10点堵截双泉收费站,造成数百辆车滞留。有的企业因改制问题,极少数骨干成员组织数百人上省道、国道,时间长,规模大,参加人数多。3月25日,原荆襄集团荆源公司因权益资金兑付不及时,近600名职工上访到集团公司,当日下午,职工封堵公路达191分钟,当晚,部分职工滞留在荆襄集团科技楼。

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教训
处置群体性事件难度大,政策法律意识强,战术要求高,参与处置的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必须具备较强的处置能力。正确化解矛盾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不是主体,必须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去解决,公安机关应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发5号),在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维护秩序、必要时果断处置等方面依法行政,公安民警要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认识和对待群体性事件,当好党委政府的“信息员”、相关部门的“参谋员”、处置工作的“消防员”、处理和化解矛盾的“协调员”,甘当广大群众的“服务员”。

(一)信息灵通快准是及时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从处置的35起群体性事件看,70%以上是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及时报告、提前介入,顺利地将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这不仅减少了事后处置的难度,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月7日(双休日),省政府根据我市上报的一条信息,迅速组织工作专班赶赴荆襄集团公司,就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对策,主动工作,很快化解了矛盾,避免了一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3月下旬,全市“两会”前夕,公安机关未雨绸缪,组织各警种深入基层,认真排查各类矛盾,经分析研判后共收集上报5大类18条信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遏制了多起上访“两会”的群体性事件;4月11日(双休日),有群众举报东方百货改制问题中涉及的近百名职工欲于次日围堵政府,信息上报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召集市体改办、工会、供销社、公安局及东方百货负责人分头连夜开展工作,有效阻止了这起有预谋、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

(二)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顺利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关键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三早”预警处理机制。应当看到,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其中80%以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要建立情报信息网络,不失时机地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等机制,达到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的。3月30日12时许,原荆商集团部分职工欲集结上访“两会”,公安机关启动预警工作机制,市局、分局和派出所民警配合供销社和集团公司负责人分6个工作组,利用午休时间进行疏导,两小时内控制了事态,由于工作主动,下午只有少数人到会场附近,经教育后劝退。

(三)坚持执法为民,促成问题解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在原则上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在措施上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既不为平息事态而违反原则地满足群众不合理要求,也不因群众要求与已无关或关系甚微而漠视他们反映的问题,而应正视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克服无能为力的畏难情绪,消除埋怨思想,增强工作主动性,不推不躲不拖,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议,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促成群体性事件主客观双方对话,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下岗职工、“三农”问题和城市拆迁、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4月23日上午,东宝区漳河镇20余人打着“严惩路政凶残执法”的横幅到市政府上访,并在现场出示受害者血衣和图片,极具煽动性,围观群众情绪激愤,我们迅速将情况反映到市政府,并促成东宝公路局与受害人家属进行对话。随后,市信访局和公路部门紧急磋商协调,及时平息了这起事件。
(四)善用谋略,把握时机,果断处置。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和方法,针对不同的群体性事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情施策,防止因处置不及时或不当造成矛盾激化。5月29日(双休日)雨夜,建行石化支行3名负责人被荆东磷肥厂15名职工围堵在办公室达40小时之久。午夜时分,市局组织治安、巡警、月亮湖分局40余名警力依法传唤围堵人员,果断处置了这起群体性事件;5月12日,就抗美援朝老英雄宋某及家人缠访市主要领导一事,市局副局长王振清率治安部门民警通过调查走访,发动其亲友做工作,正面接触主要闹事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妥善解决了缠访滋扰事件。

三、几点建议

笔者对参与处置的35起群体性事件进行一一梳理后认为,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因协调机制不完善、接待对话不规范、相关部门配合不力、责任倒查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必然导致群众缠访、复访、大规模集结上访现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处突工作机制。要采取一个问题(群体性事件)、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对同一屡次上访的群体性事件,要统一接待对话口径,对群众的要求,要尽力尽快帮助解决,不能食言,否则将失信于民;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分步解决;确实无法解决或要求不合理的,要耐心劝解,绝不能互相推诿,拖延时间;对因决策失误的,要据实向群众承认,尽快纠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绝不能只表态不解决。

(二)要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限期解决。要严格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告和处置工作的紧急通知》(荆政电2号)要求,对重大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做到基本情况及时上报,处置情况跟踪上报。

(三)强化责任,严肃追究。对发生的每起群体性事件,要定性定量分析,了解深层次、内幕性情况,对应该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排查调处矛盾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贻误战机,处置失当,造成事态扩大的,要严肃追究。

(四)善后回访,防止反复。在平息群体性事件后,尤其是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逐一落实兑现,对可能导致反复的不安定因素,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化解。要通过善后回访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提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水平。

冷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冷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师德渗透在平日教学中

那天,我给同学们上《华南虎》,正当大家沉浸在对老虎深深的敬意中时,忽然从教室的某个角落传来一阵尽量压抑的笑声。循声望去,只见教室的最拐角,有一位学生正笑眯眯地向课桌底下看,而他的同桌—同学们公认的“捣蛋大王”—却不知去向,在讲台上只能看到空空的座位。

“一定又钻到桌底下去了。”我停下讲课,眼朝拐角处看。其他同学从我的举动中很快明白是有人在做与听课无关的事,于是都跟着我的目光寻找“肇事者”。可能是班级的顿时安静惊醒了那位“看客”,只见他迅速地转过目光,一本正经的看着我。与此同时底下的“捣蛋大王”也得到了信号,露出了他那颇具特色的大脑袋。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我压住火气,丢了一句“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便又继续上课,但是我的眼睛总时不时的盯一盯那两个“肇事者”。两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异乎寻常的认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大大高于平时,也许是要以此将功补过吧。

为搞清事情的真相,下课时,我又将两位“肇事者”请进了办公室。经过询问得知;那个“捣蛋大王”被文中的老虎吸引,竟不自觉的钻到桌底下扮演起了老虎,这当然会引起他同桌浓厚地兴趣,于是便发生了课上的那一幕。听完他们的叙述,我很惊讶于“捣蛋大王”的创举,但又为他的不合时宜而生气。“该怎么办呢?”突然一种想法灵光一闪,“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我盯着平时很有些点子的“看客”问到。他的反映倒是挺快,“就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再演一次。”边说边手指“捣蛋大王”。“捣蛋大王”没说话,只是看着我,似乎等我作决定。“这主意很好。那你干嘛呢?”我夸了“看客”后又追问了一句。“那——我——也表演吧。”“看客”有点无奈。“捣蛋大王”竟然很灿烂的笑了,也许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吧。“你们打算怎样表演?”这句话挑起了他们的兴趣,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不亦乐乎。没过几天,同学们欣赏了一出精彩的“笼中虎”表演。

还有件事值得一说。新来的英语李老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英语课本上有“拥挤”和“不拥挤”两个概念,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中画了两幅图,一幅表示“拥挤”,另一幅表示“不拥挤”。有一位同学对表示“拥挤”的那幅图产生异议,一辆公共汽车,前面站着一排人,后面隐约几个空座位,这怎能说是拥挤呢?该同学当堂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李老师则认为他用这样的小事打乱教学进程实在不应该,就没有给他好的态度,恰巧这位同学又是个强脾气,因而课上闹的很不愉快,打乱了整个教学秩序。

下课时,气鼓鼓的老师和满脸不服气的学生一同来到了办公室。作为班主任,我跟李老师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直盯着我,期待着一个有利于他的“评判”。我仔细的看了看图画,然后转向学生,“你看的真仔细!这些人的背后的确有一些空的座位,严格的说是不能代表拥挤,这应该是作画者的失误。你能看到这个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生,这一点非常好,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可是,”我接着说,“老师本节课不是在讨论画怎么样,而是要学单词,所以不能因为一幅画而影响真正的学习目标,你说是这样吗?”学生听的直点头,英语老师也觉得是这样。一场矛盾几句话就化解了。

以上两个事例的处理结果,我自己和学生都感到满意。前者,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课堂上不急于处理,只用一句话,把两位“肇事者”拉回正常的听课行为中来。课后,我尽量避免因老师的“话语霸权”和“思想霸权”而导致的不平等,而是给学生讲话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大化的将坏事变成好事。后者,如果在课堂上就按以上方法处理,既能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更不会引起纷争。而在课后我的处理中,尊重了实际,尊重了双方,效果显而易见。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将此作为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平日的教学中,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对学生的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之我见


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之我见
作为主管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时刻都会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处理突发事件的可能。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迅捷果断地处置问题,积极有效地稳定局面,为党分忧,为民解愁,这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工作在城市建设部门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
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主观条件。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用新办法解决。新办法从何而来?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创造出来。近年发生在建设系统建筑企业改制退休职工集体上访事件和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市民的误解乃至城市管理方面大大小小的冲突,对建设部门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处置退休职工集访事件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发生的一系列矛盾,本人就如何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较深的体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要有明察秋毫的信息捕捉能力
在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和问题面前,要随时注意疏通信息渠道,保持耳聪目明,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影响全局的敏感问题,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一经觉察,立即快速反应。建筑行业退休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对于全省乃至全国来说,是一个理不清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企业改制后,退休职工的工资没有着落,时不时串联上访,前两年曾经到省政府上访了两次,给县委、县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块始终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为此,我们在建立信访预警机制的同时,深入退休职工家中,掌握第一手动态,并相应在局一级设立接待联络站,随时沟通,及时化解。通过处理建筑企业退休职工时刻准备上访这一事件,我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敏感问题上反应迟钝,没有超前意识,甚至知情不报或者缓报、虚报、漏报,就会贻误战机,使局部问题发展成全局问题,甚至演变成重大问题,造成工作的被动,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失。
二、要有果断决策的临机处置能力
紧急情况下临机决断,既是领导的权力,更是责任。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迅速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处置方案,确保有效控制面,防止事态向不利的方面发展。
前不久,由于自来水公司内部管理问题,100多名职工二次聚集到政府上访。我没有推诿给其他分管领导处理,而是火速赶到政府。面对职工情绪激烈、场面趋向失控的情况下,我沉着冷静,在职工的过激行为下更没有滥用职权,在处理第一次集访人员时,我既承认作为主管部门工作上应承担的责任,并随及表态要给职工一个明白,在进行厂务公开、财务公开,让职工代表参与清查帐目,切切实实了解厂里的运作以及资金流向情况。此后我又责成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清查小组进驻自来水公司,在职工代表的亲自参与下,对该司近年来的帐目进行清查,并自己参与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面对多数职工把矛盾直指建设局的情况,以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化解矛盾。使眼看扩大的事态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三、要有运筹帷幄的统筹协调能力
广泛运(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用各种有效手段,整合每一个条块,疏通每一个环节,拧成一股劲,走好一盘棋,努力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
城市管理是一个婆婆妈妈的工作,同时也是得罪人的工作,我县的城市管理工作近年来通过几次大的集中综合整治之后,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占用人行道从事洗车业务这一块,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在城镇主干道占道洗车,不仅影响市容,阻塞交通,同时由于洗车造成的淤泥排放给城镇排水系统带来巨大破坏,几次城管部门清查整顿,成效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去年秋天,我抽调建设系统50余名职工,组织专项整顿,成立应急反应组,随时监控洗车“钉子户”,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四、要有靠前指挥的率先垂范能力
越是面对复杂困难的局面,领导干部越应身先士卒,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置身一线组织指挥,以崇高的使命意识、强烈的公仆责任感和真挚的爱民情怀,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尽快化解复杂局面。近年来县委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手笔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势必需要拆迁和临时破坏,对此,部分群众尤其是牵涉到自身利益的群众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很大,千方百计给施工设置障碍甚至阻绕施工,市政工程施工在时间上不能拖,工期一长,民愤就大,为此,对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工程,我要求每一个党组成员分管一个工地的同时,自己每天随时待命,深入一线处理棘手问题,同施工人员一起,找当事人及时化解矛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五、要有团结干群的凝聚合作能力
积极消除恐慌、焦虑情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鼓舞干部群众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一个系统的稳定,关键在于一套团结的班子,一支团结的队伍。队伍的团结在于个人的素质提高,为此,在建设局,我始终强调并做到:一是善于学习,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二是把握矛盾运动规律,深入了解矛盾比较突出的群体,保持反映民意的敏锐性,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把握主流和本质;三是善于做群众工作,以清正廉洁赢民心,以正确决策取民心,以关心群众聚民心;四是积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保持系统的高度团结和统一。
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关键还是要自觉站在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弘扬临危不惧,愈挫愈奋,坚韧顽强,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和锻炼处变不惊,举重若轻,从容面对突发困难的坚毅胆识和风范,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处理一件件棘手事务,闯过一道道艰险难关的不懈奋斗中,总结经验,磨砺意志,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



农村突发事件处理相关体会


农村突发事件处理相关体会

郡县治,天下安。乡镇一级作为我国行政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党和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责任,是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的主力军,所以乡镇干部施政的能力与水平如何,决定着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并成为影响农村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如果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就可能致使矛盾激化,甚至出现群众集体上访等事件。并且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在这样一个“人人即媒体”的时代环境下,一些突发事件稍微处置不慎,即会扩大化,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基层突发事件是当前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端正态度,正确面对。

突发事件,百姓要的是一个公道,要的是一个答复,要的是一个态度。哪怕有一句暖人心的话,群众可能就会理解你、支持你。所以,赢得民心,赢得理解,是政府处理突发事件重要切入点。在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上,端正好态度,是解决突发事件的着力点,是对对执政为民的最好阐释。同时乡镇领导要具有对突发事件的敏锐性,提高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松懈,同时保持一种“有事不怕事”的淡然态度,冷静、理性、平和快速的应对突发事件。一是第一时间亲赴现场,聚精会神分析各种信息,在基本掌握事件情况后,并作出准确判断,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稳控工作,有效防范事态影响深化。二是善于某势,见微知著,把握事态发展走势,提高预见性,及时抓住事件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三是摒弃“捂盖子”思想,直面舆情危机。及时回答百姓关切的问题,做到假话不说,真话不乱讲,将影响发展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二、妥善处理,化解矛盾。

政府作为应对和处置农村突发事件的主体,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只有正确掌握和运用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准确地做好处置工作,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是要坚持党委、政府的领导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细化工作方案和措施,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疏导稳控到位,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及时消除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三是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导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帮助群众解决合理诉求问题,缓解群众情绪,争取掌握控制现场的主动权;四是整合资源,联动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强大合力;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共同做好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五是坚持立足疏导,慎用警力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警械和武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起因、规模、影响及现场情势和危害程度决定是否动用处置性警力,换言之,慎用不等于不用,而要巧用,要善用。

三、依法依规,重塑形象。

任何一件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做好突发事件事后处理工作,既是重塑政府形象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途径,是政府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乡镇党委、政府一是要及时成立善后处理工作小组,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要建立善后处置联动机制,组建调查组进行事件调查处理,并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二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细致的工作,安抚人心,及时兑现承诺,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化解矛盾,严控事态发展,严防次生、衍生危害发生;三是要借助新媒体,依法依规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及时披露事件处理真相,还原事实,防止以讹传讹;四是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使乡镇工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让群众广泛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坚决避免类似突发事件再度发生。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心得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好公共事业管理课程?

关于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到底有没有区别,有什么样的区别,历来众说纷纭。许多观点均认为,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所在在参加在学习之前,其实我对这一学科并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以为行政行政管理学或者就是管理学,而且我一直在琢磨,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人为什么还要再学习公共事业管理呢?

可经过对《公共管理学》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我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学相对于行政管理学来说内涵更大更宽,与行政管理学联系也十分地紧密,它是一种行政理论的新范式,理论体系非常新,且整个学科体系还处于不断丰富发展之中,争论也十分激烈。虽然如此,并且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仍然觉得很有必要学习这门学科,因为公共事业管理学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很重大的作用,对我们进行了有效地行政管理也十分重要,经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科知识上的收获的确不少,也纠正了许多看法上的错误!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关于《公共事业管理学》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首先做为行政管理学的学生,我这样看待行政管理学,它研究范围一般限制在政府组织自身的管理

理以及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这一门学问自古以来就非常炙手可热,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追本溯源,从历史上来看,为什么王安石的变法会最终流产?为什么明朝竟积重难返,即使出了明崇祯这样一位企图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无法改变其败亡的命运?这些都涉及到行政管理学的知识,学习了行政管理学,运用这门学科的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探究组织兴衰的奥秘的学问,我明白到了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制度与管理。而且经由这门学科的掌握,我学会了解释行政机构的官僚主义本质,腐败产生的根源及根治之路,机构臃肿、办事拖拉的深层原因,政府或企业中人浮于事的表象背后的动因……最重要的其实是,我明白了好的管理方法如何能够让一个濒临衰败的组织重新焕发生机,好的管理者又是如何激发下属的潜能,并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指挥来达成目标的,也学会了很多正面的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为将来做好管理做知识上地储备。

但是社会正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我们的管理应该不仅限制在政府组织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需要公共事业管理学这样一个范畴更大的管理学,相对于行政管理学主要关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来说,它主要关注的是第三部门(公共事业

民营化经营)的管理问题,即公益企业与事业组织的管理问题、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另外,从处理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行政管理似乎更多地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而公共事业管理学也更实用,更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定量的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这门学科是极其重要的,特别对于我们学行政管理的学生来说,但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我们都特别重视行政管理学的学习,而相对忽视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习,或者不明白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这可能与我们的认识与理解的程度有关,行政管理学名称明确,形成时间较长,又能与公务员招考联系挂钩,只要学好这门课,好赖都有出路,将来基本可以从事政府公务员、企业行政职员、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等职业,而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学没什么用,学好了也没什么意义,何况对于我们做行政管理有什么帮助呢?其实这种理解都是错误的,起码是存在着误区:

可以这样说,如果把整个管理学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公共管理就是树上的一条枝。而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则是公共管理这条枝上的两个分枝。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两者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联呢!公共事业管理做为形

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科理论方法,专门研究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涉及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通过对它的认真学习与掌握,我们将会知道如何做一名好的公共管理人员,如何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等。

所以做为行政管理学的学生,我们既要学会行政管理学课程,也要学会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这样能更充实自己,将来既可能通过各级公务员考试,成为能为政服务的管理人才,也可以成为除企业和政府外的其他部门培养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人才。实现学有所用,为报效国家与社会做好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内涵与学习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问和课程。通过认真仔细的学习与思考,我首先明白了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事业到底指的是什么?公共事业有两种含义,一是狭义的公共事业(publicutility),此即产业经济学中的天然垄断行业,如电力、自来水、交通、电信等,在我国又通常被称为基础

设施行业(infrastructure),由于这些行业都存在一个网络将厂商和消费者联结起来,所以又被称为网络产业(networkindustry)。如何反垄断、打破竞争、提高效率是这些行业面临的问题,二战后这些行业或被国有化,或受到严格规制,近30年来则面临放松规制和私有化的改革,成为所谓“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广义的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凡涉及两人以上的事务均属公共事务,从小处讲,如仅有两人的婚姻、公共场所的禁烟等,从大处讲,整个国家乃至全球事务均属公共事务,如气候变暖和全球治理;本课程关注的是广义的公共事务。但一般来说,我们的公共事业管理更多地是关注狭义的公共事业管理。

为了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我还学习了相关的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政府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公共政策分析、中外公共政策研究比较、公共关系学、行政学、政治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公务员管理、社会保障学等等一些课程,这些学科为我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也能帮助我更快地将公共事业管理知识融会贯通。

但在学习中,我发现了还有一门学科叫《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是将一种客观的社会活动的公共管理及其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点说,也可以理解为政

府和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规律。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其次就是研究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也不容忽视;第三是研究如何应用具体地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来便能够使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那么这样说,《公共事业管理》(publicAffairsManagement)和《公共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公共管理的范畴更加宽广,它既包括对作为一个组织的政府的内部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行政,也包括政府通过公共政策、规制等各种手段对外在于它的整个社会进行的管理。而公共事业管理则主要指后一方面的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对各个行业的规制和管理。但我们做为行政管理学的学生,因为已经修了行政管理学等相关的一些课程,特别是政府的内部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行政方面,相对来说,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是我们更需要了解与掌握的课程。

通过学习,可以这样说,我深刻地明白与体会到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学科即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当代市场社会中,我们需要的绝大多数物

品都要通过企业生产,由市场交易获得,单个人的买卖行为属于私人事务,但所有人的交换行为、生产行为、市场行为等合在一起就成了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合理的、高效的、公正的、稳定的市场秩序,让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能够以良好的方式运转。

基于对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理解与认识,我准备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调查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来更好地思考与讨论这门课程:第一,从规制(regulation)角度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我将公共事业管理理解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业规制,规制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第二,从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来看待公共事业管理。市场经济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和背景。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对市场经济存在极大的争论,但无论如何当代社会都是一个市场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公共事业管理让市场社会更加合理。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诸多优势,如自由、繁荣、美德、创新等,但另一方面,市场存在市场失灵,公共事业管理就是要去解决市场失灵。第三,怎么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知识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有效地管理。市场和政府都有各自的缺陷,非营利组织要去弥补市场

和政府的空隙,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者共同构成的。第四,我将选择一些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行业如环境、教育、医疗、住房、体育、出租车彩等行业进行讨论与研究,针对各种行业的特点来进行有力地管理。以教育事业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升学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制定了高校扩招的政策,改变了成千上万青年人的命运,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如今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快速扩招,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质量下滑等一些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对教育事业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管理。

三、如何利用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有效地做好管理工作

虽然现在我没有在具体的哪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但通过行政管理课程与公共管理课程的认真学习与思考、研究,对于公共事业所涉及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住房、体育、公用事业、就业、残疾人等事业领域的问题与管理工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这里我想简单谈一下,希望能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积累一些理论知识与一些思想上的准备!

一)文化事业管理

在现代社会,文化事业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具有鲜明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大致分为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营利性文化活动两大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如公共图书馆、文物、博物馆和纪念馆、公众文化事业,而营利性文化活动有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影视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因此,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政府介入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文化事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确立相应的公共政策,形成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确立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所应有的水平,包含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这是文化事业产品生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重视建立合理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模式与文化事业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第二、建立文化事业产品的提供制度。包括1、公共提供,保证公众基本文化需要公众基础文化设施,如现代社会中的社区基本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如我国现有的群众文化馆、文化站等。其次是广播和国家电视台及某些电视节目。2、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如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文艺演出产品和报刊杂志,以及一些电视台或电视节

目。3、非公共生产、市场提供。如娱乐业产品,大多数的演出业产品、音像影视业产品、新闻出版业产品等。这种市场提供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即收费标准由政府管理部门统一核定,或者完全交由文化产品生产者按市场供求来自行确定。政府在上述方式引导文化产品生产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管其价格,不如管其质量”更符合市场竞争原则,也更能促进非公共生产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第三、文化产品市场管理。做好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者的管理、对文化产品本身的管理、文化产品价格管理与社会捐助资金管理等等。

(二)教育事业管理

教育事业产品具有较突出的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即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以及外部收益,所以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有必要性。在教育事业的管理上,我们应做到义务阶段的教育以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的方式较为合理,现阶段高等教育以混合提供或市场提供为宜;成人教育则应以非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民办教育则可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两种方式。教育市场管理的关键是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而且是“管其价格,不如管理质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各阶段的教育管理好。

(三)卫生事业管理

现代意义上的卫生事业主要是指通过对疾

病的诊治和预防,通过对公共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以保证和提高公众基本健康水平的活动。卫生事业也称医疗卫生事业,基本内容包含医疗和卫生两个方面。这一有其特定内涵的卫生事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对现代卫生事业的管理我们应至少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管理: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2、突发事故救护、基本的卫生产品和医学研究产品的生产与提供;3、医疗产品的生产与提供;4、适合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5、卫生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四)体育事业管理

体育事业是当今世界蓬勃发展行业,广义的体育与“体育运动”概念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其中的“身体教育”即狭义的体育概念,既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总体上是具有准公共性的产品。对于体育事业的管理,世界范围内有三种体育事业管理模式:一是政府管理型(集中型),即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完全由政府负责,基本上不存在体育产品市场如前苏联、东欧以及改革开放之间的中国即是这种管理体制。二是分散型(社会管理型),即主要由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管理,政府一般不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政府对体育事务很少介入和干预,如美国等即为这种体制。(三)综合型管理型模

式。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考虑选择综合型管理型模式。

(五)公用事业管理

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关系到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行业,其产品总体上更接近于私人产品。如公共交通(传统的城市和城市间的公路客运,铁路客运、航空客运和水路客运),城市供水和排水,电力供应,煤气、天然气等,邮政、通讯、网络等等。对这些大众需求的公用事业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公用事业管理中,根据其准公共性特征,我们应该确立以政府为核心的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具有如下的基本内容:1、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制度。要保证公用事业产品的合理的需求和供给,我们大多采用混合提供方式,实际上就意味着政府对公用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管理,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管理。而价格听证会制度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制度。

(六)残疾人事业管理

残疾人事业管理也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重要的一方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的重要内

容。为此,在管理中,我们应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公平分配机制,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包括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不断增加残疾人劳动收入;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残疾人事业。2、建立社会融入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包括:鼓励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实现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大力开展残疾人社会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促进和谐友爱社会关系形成。3、建立权益保障机制,维护和发展好残疾人的利益。4、大力加强素质和能力建设,促进残疾人主体作用的发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