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 导航 >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大全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大全。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法治中国心得体会大全”,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大全

(篇一)

近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正在央视播出,全片共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和《全民守法》。该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取得的重要成就,意味着我国法治化进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法治政府的建构、法治社会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识要有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石,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法律氛围,《法治中国》的广泛播出掀起人民群众学法敬法守法的热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立法要科学可行符合中国实际国情,执法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做到司法独立,人民群众树立守法意识,敬畏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全面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让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满自信,坚信中国梦中的法治梦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汇聚十三亿中国人共同愿景的矢志追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供坚实保障。

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让我们坚定理想,不忘初心,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砥砺前行,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篇二)

法者,治之端,国之本。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要法制化。以法治规范行为,凝聚共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制中国》,我感受颇深。

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两个保障,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在封建社会,法律只是统治者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在现今社会,法治,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汇聚十三亿中国人共同愿景的矢志追寻。高度重视法治、大力推进法治,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深切意识到要切实提升法律修养和学习法律知识,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带好头、服好务、负好责。各级部门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优化配置资源,畅通渠道,提高效率,满足百姓诉求,减免纠纷升级。与此同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搞好综合治理,全社会密切配合,全国上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网,增强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观念。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砥砺前行,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时代华章。

(篇三)

自8月18日起,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法治中国》是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全片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专题片总结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透过镜头,全面依法治国的画卷徐徐呈现。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为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司法不公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司法不公,司法人员作风不正,滥用职权,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要知道一起冤假错案对当事人和所在家庭有多大的伤害和影响。是国家和人民赋予了司法权利,司法人员应该行驶好手中的权利,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1司法体制不完善2、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利运行机制不科学3、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要消除这些导致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次原因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起冤假错案的纠正就是一次司法公正的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先后纠正了一系列重大错案,人民群众从一次次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举动中,感受到党中央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坚定决心,感知到司法在改革中迈向公平公正的坚实脚步。 《法治中国》专题片不仅突出了思想性和理论深度,而且体现了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篇四)

8月18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科学立法顺民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着力推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使法规成为维护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大公约数。从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颁布民法总则,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预算法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司法与民意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从依法严惩校园暴力、暴力伤医,到严惩电信诈骗、互联网金融犯罪,再到对失信被执行人宣战,解决判案容易执行难等,都是民众十分关切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让人们感受到了司法的实效,感受到了法治中国的力量与温度。

严格执法解民忧。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严格执法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要保障,没有严格依法执法和规范文明执法,社会就难以有序运转,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也就难以得到维护,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2015年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桥梁,全国已建成省级反诈骗中心32个,地市反诈骗中心206个;全国公安机关通过打拐DNA信息库比对方式已帮助4761名被拐多年人员与亲人团聚。打击电信网络犯罪方面,公安部先后18次组织赴亚洲、非洲和欧洲等10余个国家开展工作,捣毁窝点6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2016年,全国共缴获“黑广播”设备3520套,打掉利用“伪基站”犯罪团伙1060个。通过严格执法,充分保证了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正司法暖民心。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轮纠正冤错案件的高潮,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系列冤错案件得以昭雪,这些冤错案件的纠正,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司法机关认真推动纠正冤假错案,构建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公平正义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这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很重要的来源。

全民守法促和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全民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阅览站等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场所随处可见,普法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载体方兴未艾,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观念正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在这里,法治精神渐入人心,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学法用法守法蔚然成风,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法治正在成为13亿多人民的共同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开启新的航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带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

(篇五)

《法治中国》之“公正司法”(上),强调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司法保障制度。 自古人们都追求公平公正,在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期奋斗中,始终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破坏作用。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为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司法不公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公正司法,是衡量司法工作成败的关键标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司法不公的现象仍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过去,司法方面存在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想要消除弊病,实现公正司法,司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让司法责任落实到人,谁办案谁负责,并对案件实行终身负责制。 实现公正司法,不仅要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目标要求,还要受各方监督;还要防范犯错、主动纠错,让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党中央建设公正司法的决心。

(篇六)

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全景展现依法治国恢弘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辉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纵观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鉴于这个规律,我国坚决地选择了依法治国这一伟大策略。通过依法治国实现政治清明,进而实现人民民主自由,进而铺就小康社会建设大道,实现“中国梦”。

学校历来重视法制教育工作,利用校园网站、橱窗、宣传板进行布置,开辟法制教育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更具激励作用。 通过班会、晨会向学生进行“法在身边”的法制教育和现场讨论会,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教育,从而明确了真善美、假丑恶,提高了对外来文化,各种犯罪违纪诱因的免疫力。并能坚持常抓不懈,使法制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德育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将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法、司法、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全校师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学校的稳定,为社会的稳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继续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推动全民守法 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推动全民守法,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中国自古就有“身正为范”的传统,“其身正,不令而行”,官员对于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能不能得到遵守,法治能不能切实推进,实际上领导干部对法治的态度,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大众对法治的态度。因此,只有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始终对宪法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才能带动社会尊法和守法。

推动全民守法,离不开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被称为“信义哥”的80后安徽临泉青年牛志伟,读大学时,父亲遇车祸离世,给家人留下了40余万元巨债,事后牛志伟贴出认债告示,承诺一定还清父亲所欠债务。后来,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回到家乡还清所有的债务。他认为,别人能够借钱给他的父亲,是对他父亲的信任,他不能辜负别人对他的信任。“信义哥”遵守的不仅是履信践诺的中国道德约束,更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一个个“信义哥”,象征的是普通中国百姓心中不断生长的法治精神,是推动全民守法一股强劲的精神力量。

推动全民守法,最终要靠激发全体人民的法治热情。亚里士多德说过,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法治国家的主人。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孩子还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普法从娃娃抓起,让每一个孩子从小修养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热情,是家庭、学校、社会肩负的重要使命,是对国家发展应尽之责。

干部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干部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六集政论记录片《法治中国》为我们全景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才能带动全社会形成守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学法要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普法、学法教育一以贯之,常抓不懈。2016年,中宣部、司法部出台的“七五”普法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在立法与时俱进的同时,学法也要同步跟进。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广大干部在学好法律的同时,也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彩。

守法要敬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驰而不息,周永康、薄熙来、令计划等人被查处,进一步说明了“无不平之法、无法外之人、无法上之权”。对于不遵守法律甚至严重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依法严惩、毫不姑息。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始终对宪法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广大干部要牢记嘱托,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用法要躬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法律知识和法制思维去推动工作广大干部是学法的目的和归宿。于工作而言,就是要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公仆,更要当好用法的模范,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将权力关到制度笼子里,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杜绝用权办事“错位、越位、缺位”。

建设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建设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建设法治中国 必须弘扬法治精神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中国,承载了近现代多少仁人志士和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决定》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法治中国的美丽图景日渐明晰。

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弘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全社会尊崇、信仰法律权威的意识和观念。如果把法治中国比作一台平稳运行的精密仪器,那么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就是它的机体,法治精神就是指挥各个组件协调运转的“控制程序”。法治中国的进程,其必也是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的过程。

法治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法治的思想和精神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朴素规矩意识,到“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思维,法治始终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治国传统,法治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宝贵的政治智慧和经验。

法治精神是适应新常态的“醒脑丸”。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是时代的突出特征和内在要求。法治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手段,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第一追求。所以适应新常态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顺应时代潮流。

法治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实现中国梦就是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动态过程,而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只有使法治精神入耳、入心、入脑,全民树立法律信仰,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格局,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力和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层干部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基层干部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在基层工作多年,遇到过无数无法及时解决处理的问题,每到这时,矛盾双方总会有人说“要不咱们法院见!”可是,也总会有一方说“还是别去法院了,啥时能给你弄清!”,于是这个矛盾会被拖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悬而未决。“有事最好别找法院”说明群众没有把司法途径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途径,说明维护公平正义不仅仅有司法。但这背后也揭露了我国司法不受普通群众信任的事实,深刻提示司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8月21日、22日晚连续播出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四集、第五集《公正司法(上、下)》,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背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内涵,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告诉我们司法改革在路上,并在加快脚步。笔者认为,司法改革深刻而复杂,但要从群众的角度来改革,司法如何让百姓信任才是重点。

让“有事别找法院”变成“有事相信法院能解决”,需要我们提升司法效率。政论专题片讲述了司法机关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立案难、执行难逐步破解,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现象得到遏制,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办案效率在逐步提升,解决立案难、执行难,老百姓才会觉得司法的效率高,才会让群众想“这事儿找法院也好解决的”,只有司法办案效率逐步提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首先感受到司法部门的诚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十分重要,这是是每一个司法工作者责任,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使命所在。

让“有事别找法院”变成“法院肯定能让我们满意”,需要提升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法治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筑牢这道防线,才能确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才能让群众信任司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给予了极大关切,例如,员额制改革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倒逼司法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以防徇私舞弊。推行法官终身责任制、阳光司法建设,从体制、程序、制度、机制同步构建司法公正的体系,让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期待越来越高。让群众越来越信任司法。

专题片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事例,展现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每一个司法工作者的使命,是让司法能够被老百姓所信任的不二法宝,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司法体制改革还需要我们继续前进,让“有事别去法院”成为永远的过去。

公务员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公务员观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作为公务员,我们是人民的一员。有时因为工作原因,我们会掌握一些权力,但这个权力必须是为了人民服务才能行使,不能用权力谋私。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法治中国》专题片中的一句对联。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为官者要以民为主,既要治民也要服务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着力推动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方法,使法规成为维护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利工具。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身兼党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党员干部更要以群众利益为福祉。俗话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有把法律、规范深植于每个党员的心中,让每个党员干部成为自觉,心中培育法治精神,让法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全面依法治国让每个人从内心信奉法律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传播法治知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当法治融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时,当人们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身时,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将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人民群众也将获得更多的福祉,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前行。

当然,现阶段我们的体制存在一些漏洞,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为权利犯罪带来了空间和土壤。权利一旦失去监督,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消除薄弱环节。除了教育和自我教育以外,还得接受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让权力始终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

防微杜渐、正确用权。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的制度。确保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