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生态实习报告 > 导航 > 生态环保实习报告

生态实习报告

生态环保实习报告。

常言道,经历过总有感悟和收获。实习可以帮助我们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实习后,那么现在应该好好写一篇实习报告了,实习报告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次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实习报告怎么写才可以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生态环保实习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江水养南北人,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质量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赴丹江口水环境调研团队在丹江口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1.“库区情·饮水思源行”水环境调研

在这个“病从口入”的时代,我们将“饮水思源”旧词新说,意为喝着杯里的水,想着水源地的环境。丹江口水库的水会逐步流入千家万户,我们喝到的是健康安全的水么?这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次调查我们团队以丹江口水库为主要考察对象,沿着河道实地考察丹江口水环境,用相机和纸笔记下最真实的水环境,并将作品制成微电影进行宣传。

2.“环保行·共筑中国梦”居民、企业访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与当地老百姓的交谈,我们团队了解到居民的垃圾处理方式,河流附近的环境污染状况,目前丹江口的水质情况以及当地相关部门推行有关政策和规定的力度。另一方面,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农夫山泉公司,污水处理厂,丹江口市环境保护局等)进行访问,从工业、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方面了解丹江口水库的污染源,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3.“保驾水·护航送健康”问卷调查及宣传

作为水源地的居民,我们有责任保护水环境;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更应该保护水资源。然而,是否人人都有这个意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团队通过编写、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并通过发放宣传单,让人们认识到保护丹江口水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们为水资源保驾护航,为北方人乃至所有同胞送上健康水的责任意识。

4.“中国梦·生态环保梦”宣讲会

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人的梦。而让一切梦想成为现实的基础却是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应该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首要任务。根据前期实地考察、访问调查获得的资料数据,开展“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梦”主题宣讲会主要是向人们展示我们身处的环境,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播放央视报道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重视,倡导全民参与保护水环境。

5.“我的家·我的环保梦”心愿集装箱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家乡,这是每个家乡人的愿望。但总有很多期望和梦想无法传递给他人,由此我们设计一个心愿集装箱,邀请当地居民写下对当地水环境保护的期望和建议,并将结果整理,上交给有关部门,希望有一天他们的梦想可以实现。

一江水,养育南北人;一江水,寄托南北情。七天水都之旅在我们的不舍中落下帷幕,但水环境的调研仍没有结束,后期我们团队仍会和当地有关部门保持联系。生态环保,我们来了!水环保,我们在路上!

F132.cOm更多精选实习报告阅读

实习报告范文:生态环保


一江水养南北人,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质量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赴丹江口水环境调研团队在丹江口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1.“库区情·饮水思源行”水环境调研

在这个“病从口入”的时代,我们将“饮水思源”旧词新说,意为喝着杯里的水,想着水源地的环境。丹江口水库的水会逐步流入千家万户,我们喝到的是健康安全的水么?这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次调查我们团队以丹江口水库为主要考察对象,沿着河道实地考察丹江口水环境,用相机和纸笔记下最真实的水环境,并将作品制成微电影进行宣传。

2.“环保行·共筑中国梦”居民、企业访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与当地老百姓的交谈,我们团队了解到居民的垃圾处理方式,河流附近的环境污染状况,目前丹江口的水质情况以及当地相关部门推行有关政策和规定的力度。另一方面,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农夫山泉公司,污水处理厂,丹江口市环境保护局等)进行访问,从工业、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方面了解丹江口水库的污染源,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3.“保驾水·护航送健康”问卷调查及宣传

作为水源地的居民,我们有责任保护水环境;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更应该保护水资源。然而,是否人人都有这个意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团队通过编写、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并通过发放宣传单,让人们认识到保护丹江口水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们为水资源保驾护航,为北方人乃至所有同胞送上健康水的责任意识。

4.“中国梦·生态环保梦”宣讲会

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人的梦。而让一切梦想成为现实的基础却是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应该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首要任务。根据前期实地考察、访问调查获得的资料数据,开展“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梦”主题宣讲会主要是向人们展示我们身处的环境,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播放央视报道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重视,倡导全民参与保护水环境。

5.“我的家·我的环保梦”心愿集装箱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家乡,这是每个家乡人的愿望。但总有很多期望和梦想无法传递给他人,由此我们设计一个心愿集装箱,邀请当地居民写下对当地水环境保护的期望和建议,并将结果整理,上交给有关部门,希望有一天他们的梦想可以实现。

一江水,养育南北人;一江水,寄托南北情。七天水都之旅在我们的不舍中落下帷幕,但水环境的调研仍没有结束,后期我们团队仍会和当地有关部门保持联系。生态环保,我们来了!水环保,我们在路上!

关于生态环保的实习报告范文


一江水养南北人,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质量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赴丹江口水环境调研团队在丹江口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1.库区情饮水思源行水环境调研

在这个病从口入的时代,我们将饮水思源旧词新说,意为喝着杯里的水,想着水源地的环境。丹江口水库的水会逐步流入千家万户,我们喝到的是健康安全的水么?这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次调查我们团队以丹江口水库为主要考察对象,沿着河道实地考察丹江口水环境,用相机和纸笔记下最真实的水环境,并将作品制成微电影进行宣传。

2.环保行共筑中国梦居民、企业访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与当地老百姓的交谈,我们团队了解到居民的垃圾处理方式,河流附近的环境污染状况,目前丹江口的水质情况以及当地相关部门推行有关政策和规定的力度。另一方面,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农夫山泉公司,污水处理厂,丹江口市环境保护局等)进行访问,从工业、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方面了解丹江口水库的污染源,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3.保驾水护航送健康问卷调查及宣传

作为水源地的居民,我们有责任保护水环境;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更应该保护水资源。然而,是否人人都有这个意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团队通过编写、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并通过发放宣传单,让人们认识到保护丹江口水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们为水资源保驾护航,为北方人乃至所有同胞送上健康水的责任意识。

4.中国梦生态环保梦宣讲会

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人的梦。而让一切梦想成为现实的基础却是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应该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首要任务。根据前期实地考察、访问调查获得的资料数据,开展我的中国梦生态环保梦主题宣讲会主要是向人们展示我们身处的环境,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单,播放央视报道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重视,倡导全民参与保护水环境。

5.我的家我的环保梦心愿集装箱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家乡,这是每个家乡人的愿望。但总有很多期望和梦想无法传递给他人,由此我们设计一个心愿集装箱,邀请当地居民写下对当地水环境保护的期望和建议,并将结果整理,上交给有关部门,希望有一天他们的梦想可以实现。

一江水,养育南北人;一江水,寄托南北情。七天水都之旅在我们的不舍中落下帷幕,但水环境的调研仍没有结束,后期我们团队仍会和当地有关部门保持联系。生态环保,我们来了!水环保,我们在路上!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一. 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xx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 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 关于改造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 关于管理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快感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不可再造的景观的管理者,应该时时注意保护,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景观的原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遗产,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
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
有一个问题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确破坏了当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一定受到破坏。但是,当地的居民却对这一改造十分欢迎。我有些迷惑,我们的改造,到底是应该追求居民的满意还是应当追求自然生态的完美?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李迪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城市景观之路》
2. 《首都之窗》 2000年9月27日——10月7日《京密引水渠专题》 共5篇
3. 图片(1)(2)(3)由李迪华老师提供
4. 图片(a)(b)(c)(d)(e)由曾辰骐同学提供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00213031

20xx.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znjc/duzhong/Webs/d0001.htm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BrianClouston陈自新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

毕竟在生态学方面,这次是北师大首次对外校开放的实习,北师大实习也是国内高校中…然后郭冬生老师帮我们拍了对照实验大蚊的飞行状态的视频,这些都成为我们报告的…

准备

准备阶段似乎止于口头说说,直到5月29日和老师协商了启程的时间和需要携带的物品,但到达实习地之后才发现该准备的都没有准备。

5月30日去找陈运动老师借了院旗,5月31日早上到图书馆下载了几本电子书,并借了几本可能需要的书籍,但是最最需要的《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唯一两本藏书都被借走了,在卢老师的推荐下又借了《浙江天目山野外实习手册》,而我自己也借了《中国常见昆虫图鉴》和《百花山植物(一)》,除了《百花山植物》我随身携带着,其他的书到达北师大励耘学院之后也由老师保管。

5月31日中午12:40我在学生公寓门口坐了校车到达医学院门口由于人太多不能坐到岛内,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被坑的马腾同学,轻信医学院坐车人少,顶着30多度的厦门大阳天拉着原以为要装昆虫盒的行李箱从学生公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医学院。最终还是没能挤上校车。面对迟迟不露面的下一辆校车,也为了能够赶上14:30的飞机,13:02得知751在东侧门,我们赶紧前往西侧门。一路站到高林居住区后打的到机场,取登机牌托运行李,过安检的时候还要把电脑拿出来略麻烦,踏着时间点进入候机厅没想飞机晚点20分钟,当然最终还是顺利起飞,暂时告别了我亲爱的厦门,建筑越来越小了,19排靠窗的位置视野不会被大翅膀挡住还是蛮好的,失重的赶脚蛮好的。云很漂亮,印着蓝天很像冰川飘在海里,一路很顺利,厦航服务很好,主要是各种好吃的,马腾同学和卢老师开始各种进化论的讨论,关于人起源于非洲,还有露西的线粒体,只记得这些问题都很熟悉,好似遗传课上丁凤老师有很详细的解释,本来礼貌着听着,然后听着又开始讨论为什么飞机这么重可以飞起来,(我却在想为什么飞机在高空飞行不会撞到星星,哈哈 因为星星会“闪”)为什么高空温度比较低,然后就是进化论的升级版以及各个地方的文化,貌似后来我就不敢兴趣了,带上耳机听着歌,看着电影《啊嫲的情人》,3个小时过去的也很快,一路明显感觉到帝都的天气甚是那个,那个啥,还是厦门的天蓝。要降落了却有种错觉觉得帝都的绿化还不错。特别是机场大巴到达公主坟(西太平桥:北师大)的路上。额额又得感慨一下16块的车费好贵,兴许是被厦门学生卡的5毛公交和brT给惯坏了。到西太平桥,走到北师大东门励耘学院,在夏灿玮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吃了晚饭,同时还获赠一套北师大校园风光的明信片。由于第二天6点集合,去超市买了早餐,顺便逛了下校园,你就会发现厦大的美不是徒有虚名的。21点多自己一个人又跑到外面,从东门到西门,包括报刊亭书店精品店杂货店竟然不见一个信封和明信片,只能悻悻的回去,原来已经逛了一个小时,在一楼的留学生商务店买了创可贴。而后接到马腾电话,跟着马腾同学在北师大与北京邮电大学的烧烤交界摊吃着美味的烤肉和烧烤,奶茶。一直到了近12点。然后幸运到学生报刊处,买到了找寻很久很久的明信片,好吧,一兴奋买了三套,一套自己收藏,两套寄给亲们啊。还有信封,哈哈,或有人收到我的信的。由于第二天就去京郊。今晚写不完带去实习吧,如果找不到邮筒大不了回翔安皇家理工学院再寄呗……

可怕的事情来了,定了5点半的闹铃,一天的机车劳顿很累了却睡不着,3点多饿了。最近一段时间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每天早上都被饿醒。吃早餐倒成了我早起的巨大动力,自小在家接受传统教育就觉得不吃早餐是不乖的孩子,所以,我是很乖的孩子,即使起得在晚我也会去吃早餐,然后吃午餐。回到饿醒,起来吃了一个小面包迷迷糊糊半醒半睡闹钟响了,毕竟那个是带着院旗来的,不能迟到。

6月1日

早上起来终于看到了隔壁屋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王秀华老师,退了餐卡,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云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老师同学打了照面,托着行李走到北师大生科楼,哇哇,原来行道树是银杏,还有杨树。好了,装包,上车,然后,然后就看到了中国植物第一人刘全儒老师。经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从三环来到了郊外,及与河北逐鹿交界的小龙门。(本文出自先.生网 )然后随便逛逛小龙门森林公园风景区。入住宿舍,晒被子床单等等,然后玩着UNO直到12点学生食堂铃声一响开饭。有种军训的赶脚,排着队。漂亮姐姐们给菜都是用筷子夹着分的。兴许是南北口味的差异,对食物不做过多的描述了。初来乍到和北师大的同学也不熟,都是和马腾还有东北林业大学的三个同学,崔爽,文柯,恒树三人坐一桌。饭后聊了聊就回宿舍,收拾床铺,稍微休息下就上课了。

14::30郭东生老师先介绍了小龙门林场的自然戏院和地理位置,谷歌地图的强大力量把我们坐在宿舍都显示的异常清晰。又介绍了让我倍感亲切的东灵山。小龙门的地貌包括北京之前是浅海经燕山运动至寒武纪发展成石灰岩地貌。而我们所处的位置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该地植物动物各种资源的科属种的数目。在G109国道附近,我们实习地包括东松林峪,西松林峪,牛郎峪,煤窑峪,狗食曹峪,南沟。这些将在后面详尽介绍我们的实习过程。毕竟在生态学方面,这次是北师大首次对外校开放的实习,北师大实习也是国内高校中最强大的阵容,14名老师都是经验丰富,学术有成,闻名遐迩的老师及生态方面的专家。在野外,安全是最最重要的,野外生存与自救是必须掌握的。先从方向来说,可以借助太阳,北斗星,树木,岩石,风向(帝都刮的几乎都是东北风啦),积雪。当然,GpS,手表,罗盘,包括一些建筑物,寺庙都可以作为判断方向的标准。三点一线做迷路标记。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也不详尽介绍了。小龙门的蝮蛇剧毒,每次外出不许绑好裤腿,以防毒蛇咬伤。也要随身携带蛇药及掌握及时的处理方式。张雁云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小龙门地区夏季常见鸟类。收获颇丰,这鸟的叫声和鸣唱隐含了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太神奇了。由于第二天早上4点起来观鸟,所以晚上就没有安排活动,18;00吃完,大家就回宿舍休息,21:00左右大家也都入睡了。

6月2日

6月2日四点不到宿舍就开始活跃了,大家都打起精神来到了,以最快的速度洗簌,克服这里冰凉的冷水,这时候应该责备自己没有考虑到南北温差以及北京城内与城郊的气候差异。好吧,抖抖就不冷了。在张雁云老师(人称张YY)的带领下,我们英勇的第三小组出发了,四点半虽然光线略暗但并不影响我们观鸟的情绪,耳机耳麦,望远镜,笔记本,蛇药绑裤腿做好了准备,进入南沟。“滋咯滋咯戛戛叽”“呱呱”“呲呲呵呵”……你开始对鸟的鸣唱变得敏感,对应着昨天的理论课,北师大经典课程分析鸟的鸣唱太绝了,我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一睹各种斑斓鸟类的影子,同时也在林中欣赏着她美丽的歌喉。

7点回来吃早饭后又开始教学活动,先由张正旺老师介绍了北京位于古北界华北区生活的主要兽类。并详细介绍了主要的几个目(后面括号为举例,即属于该目的一种):食虫目(刺猬),翼手目(蝙蝠),兔形目(草兔),食肉目(金钱豹),偶蹄目(野猪),以及啮齿目的各个科种。

接下来只有研究动物行为的张立老师,主要研究的是大象,但他从小就对昆虫感兴趣,并在昆虫这个领域也取得了较好成果,也是因为张立老师在昆虫上面的成就,没有中考没有高考,没有考研,没有考博都是一路保送的。私底下我们称他为“神童老师”。宋杰老师不时还会介绍张立老师小学时候就参加北京市什么什么夏令营取得突出成就的传奇,他给我们介绍了昆虫的各个目以及我们采集后的标签制作。昆虫有哪些目呢,这个我还真不了解,早知道当年也应该修修《动物分类学》。捻翅目,双翅目,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革翅目,積翅目,蜉蝣目,半翅目,同翅目,脉翅目,毛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实习完的感受就是知道了大部分昆虫所属的目。特别佩服的是昆虫只是张立老师的爱好缺能将之做到非常出色,实属不易。

吃完午饭后,下午上课时间邓洪文老师给我们教授了小专题的研究方法以及小论文写作,然后是张雁云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动物生态野外研究常用设备。吃完晚饭,到狗食槽峪放了鼠夹,然后晚上也没有什么事情了,由于第二天依旧要早起,我们也早早休息了。

6月3日

6月3日早上同样是四点起床,蹬蹬锵锵洗簌完毕后就跟着张正旺老师进入狗食槽峪进行观鸟,当然昨天听到的鸟声今天几乎也都听到了,同时也了解了一些需要记录的东西,包括鸟类声式,生境,距离。一直到6点,我们就去收昨天晚上部放的书夹并将标志解除。还好,布置的有所收获,20%捕获率,都是林姬鼠。带回林区休息片刻之后7点铃响开饭,然后再张正旺老师进行老师标本制作示范之后,我们也动手进行处理,相比于北师大同学丰富的解剖经验,我们的鼠皮剥离速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早上将带回的老鼠喷洒了杀虫剂之后,以杀死外寄生虫。我们用毛刷刷去老鼠身上已经死亡的外寄生虫后用电风机吹干,然后利用解剖器将老鼠的皮剥下注意不能拨到内皮乙方内脏血污染皮毛。对于老鼠四肢,在关节处剪开,剪开韧带,死去所有肌肉,使得皮不带任何的肉和其他组织,以防遭受蚁类等的侵袭。一切顺利,中午被老师赶着去吃了午饭,用时大概20分钟后迅速回到标本室,继续标本制作,标本制作需要的是胆大心细,脖子很酸的说,就这样一直做到14:40分,收拾了一下器具,然后会寝室休息十分钟。没有跟上捕捉昆虫的大部队,卢老师电话也没有打通,于是我们就沿着览翠塔沿着石台阶,一路便边游览北京市级风景区,一边用网抓昆虫。感觉不错。

只是这个时候,收到了地大刘晨曦同学推荐面试公司的面试。由于人在山上也处于实习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感觉表现的不是很好。不过这份有意思的简历尽管填的有些仓促,只有一天的时间,也是好友绍文从武汉来点的推荐,第二天早上六点一直写到10点,不停的码字,不停的回想。才完成了这样的一份带有一定心理测试感觉的简历填写。好了回到实习。到达瞭望塔顶端,就是北京联通的一个信号站,不过山顶收获的熊蜂着实让我们兴奋了一把。哈哈一路花很漂亮,小花溲疏,竟是后来考试的检索植物。山很气派,看着内长城一直延伸,思绪会不自觉的飘飞。怪不得每次听到那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后化作成了杜鹃、那声音凄凉的回荡在山林中,与那欢快的不停鸣唱的黄腹山雀和白眉姬鹟的鸣唱形成鲜明的对比,心中荡起不限感慨。

回到宿舍去,刚好五点,与云南大学的老师遇个正着,看着老师拍的各种鸟类的图像和昆虫的图片,真丫那个美。18点开饭,开饭前就是不停的码字,温度有点低略冷,电脑搬到外面,坐在石凳上边晒着太阳边码字,晚饭后整理一下,带上鼠夹,这次还是在张正旺老师的带领下,只是地点由狗食槽峪变成了牛郎峪。我们组速度一直都很快,所以弄好了之后也帮助其他组,然后就开始弄一些昆虫,天气有点晚,我们就回来了,小憩片刻,20:15开始昆虫标本制作,由于下午采集的昆虫量略少,所以我们做好之后刚好是21:45.我先回宿舍了,没想到是所有实习的人最早回来的,自叹惭愧。北师大的实习不愧是全国一把手,教学质量不得不按个超级赞。明天除了收鼠夹,一些昨天没有逮着老鼠的同学今天做标本,而我们需要采满5个目至少20中的昆虫,然后明天进入探究活动,有可能就进入植物学部分了。满满的行程。总结一下今天。从早晨4点一直奋战到晚上10点。是什么概念。因为12点标本室熄灯,所以,那个时候应该很多同学也会回来了。着这就是这次实习的第三天。大学三年了,多久没有这种打了鸡血的感觉。这次实习,每个人都感觉收获颇丰,特别是卢老师。看到别人的课堂,看到学校的舍得投入。下一届的南靖实习会不会提高一下教学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少听到有同学抱怨累,也许厦大真的太过于安逸,都把我们宠坏了,当时我和马腾还有卢老师还说了,下次听到谁谁在抱怨厦大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或者是翔安有多差。我们肯定会有要揍他的冲动。以后就叫他们出来交流一下,好了,不说了,舍友还都没有回来这个时候码字的声音呼应着外面宿舍结对去洗簌的同学显得略安静。有时候想想,北京难得有这么一块保护得这么好的森林资源。离京城远一点未必是坏事。至少好的植物资源都留下来了。老师说我们明天可以睡个小懒觉,我可以说是6点集合吗!!

6.4

6.4 行程过了三分之一了,今天动物实习的部分也将结束,早上六点去牛郎峪收咯额鼠夹,收获一只林姬鼠,然后回来吃了早餐到教室将老鼠交给做鼠类专题的同学,和马腾带着捕虫网到西松林峪沿着风景区一路之上,收获还行,有些小的昆虫都不抓了,哈哈总是得需要一点点娱乐呗,一路拍照一路捕虫,由于标本室有同学还在做鼠标本我们就没有去做标本了,下午四点,植物实习的课程展开了,先由刘老师介绍了这几天的形成安排,然后讲授了野外观察植物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老师不愧为第一“植物人”啊!刘老师讲完,张金屯老师开始了植被调查取样和数据处理的讲解,无疑的,涉及统计学的……我就失去了大半的兴趣了。晚上继续讲课——六月份小龙门常见植物介绍(刘全儒老师),小龙门6月份常见被子植物的繁殖(廖万金老师)(嘿嘿人称迷人廖)。课上完后我们整理了标本,弄完今天到瞭望塔上收获的昆虫就休息去了。

6.5

6.5早上刘全儒老师狗食曹峪认植物。压标本。下午张金屯狗食曹峪做样方,晚上7点半标本换纸。

6.6

6.6早上7点吃饭,8点南沟认植物,下午迷人廖老师去西松林峪一直到最顶,观察海拔对植被的影响,变异很大。晚上7点讲诉了东灵山这个时候的主要植被,同时也介绍了爬东灵山的注意事项。

6.7

6.7早上突降雷电大雨,以至于行程发生改变,王苗给我送来了雨衣,本来还有黄丽也要来送雨衣来着。吃完早饭回宿舍,雨还在不停的下着。东灵山也去不成了,在宿舍呆到近十点,然后就背着书包到标本室准备复习生物学仪器分析,悲催的12号晚最早11点到宿舍,而这门课是13号早上8点考试,到了标本室,教室一直都很活跃,看了两张ppt 哈哈今天是马刺对阵热火总决赛,某大款学弟开了无线看着NBA。也跟着看了起来,然后回宿舍跟着大伙看《恋爱三部曲》然后吃饭,吃完饭和彭乐把昨晚淋湿的鞋和绑腿用暖箱烘干,然后迷人廖老师发来了小专题的选题,又惊闻下午考察植物分类考试。然后宿舍各种不淡定了,在谈论了各位舍友的民族后,有蒙古族的尹炫植讲诉了尹姓的来源和历史发展,以及蒙古族同胞的惊天酒量,还有土家族的彭乐乐的竹背篓的用途,当然还有我们可爱的回族姑娘程安舒的异域风情。然后敏芝,王苗,炫植先去了教室,我和乐乐,安舒把这几天拍的照片都按科,种整理好后一下就到时间去考试了。考完也正是晚饭时间,晚上到教室整理好了标本,在台湾师范大学探究鞘翅目和鳞翅目的师兄的帮忙鉴定下,当然还有马腾这本活生生的检索表(也是一本有血有肉的活字典)都帮了我很多,将标本都整理到昆虫盒里了还蛮漂亮的。只是不得已有些支腿断了需要用乳胶将其黏好,乳胶干了之后是透明了所以第昆虫标本的美观没有很大的影响。晚上把电脑弄到教室,向中国植物第一人刘全儒老师询问了11年冬训拍的那张照片的植物名称。亲们知道吗。很漂亮的一张照片,也是我的空间头像,10级的我们的电脑桌面。是菊科的乌苏里防风菊,在高海拔生长的菊科植物,刘老师还介绍了鉴别的细节,比如花的走向什么的这里就不一一嗷诉了。 Ok。今天之后,植物动物部分的都实习结束了,如果明儿天气好的话就可以攀登东灵山了,好久没有登顶的感觉了,很是期待。如果天气不好,就直接进入小专题。舍友还在写着检索表,我呢坐在床上码字,听着歌。也累也欢乐。在帝都看新闻说厦门brT公交车爆炸,在下班高峰期不可避免的死伤严重,一直让厦门引以为傲的公交,就这样的,默哀!身边的事情,是人算不了的,难道真的是命。愿逝者安息。生者节哀!活着的人人儿要好好的。晚安。明天启程。

6.8

6.8日老天爷开眼了,虽有些雾气,但是没有雨就已经很庆幸了,吃完饭后,分了几批由面包车拉到了山脚下,然后在刘全儒老师的带领下,一组尾随着一组。紧跟着上山,首先遇到的就是第一个下马威,海拔升高200米,斜坡路段只有400米。但是两旁却被土庄绣线菊和三裂绣线菊围起来了,聚伞花序,伞房花序的白茫茫一片真美丫。但用sin,cos等算一下就知道这破度有多陡了吧。由于昨天植物学考试已经结束,明显路边的植物已经提不起大家认植物的欲望,不过随着海拔越来越高,你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变异也会很大,会从草本长成灌木,宽叶变狭叶,甚至退化成刺。而在山下只有花苞或还未开放的都在山上尽然开放,祁州漏芦,女娄菜,毛叶丁香,小黄花菜,东北大黄……最最不可错过的是高海拔特有的银莲花,成片的银莲花用百花装点着绿色的高山草甸,开出了气势,开成了花海。是想如果金莲花也开放。金银花儿相间的满山该会有多惊喜浪漫啊。当然一路拍照合影留念,有福建帮合影,有潮汕闽南合影,有充满活力团结11个人中有10.5个汉子队长女友是台湾妹子一直让我教他闽南语我们宿舍都在的第三小组,和台师大帅哥,和刘全儒老师,和北师大登山队队员,七叶一枝花(北重楼)。各种搞笑语录和桥段交替上演,在林木草甸间不是传出的小声惊起了丛中的乌鸦和环颈雉,熟悉的各种鸟叫声很容易就让我们辨别出了是黄腹山雀,白眉姬鹟还是冕柳莺。到了海拔1900多米,雾气很大,山顶貌似下雨了,考虑到我们人数有50多个,即使在外面的央求下出于安全考虑老师还是决定放弃登顶。可见度极低的情况下,50多人的队伍很容易走散。所以我们还是往回撤,娄老师还带我们走了“密道”,两点多就回到山脚,拿出手机才发现我们现在正处于河北境内。哈哈队伍来了,回到小龙门景区。北师大院长和同学了短暂聊完之后,大家就各种合影。然后我们来交流的师生和北师大领导,实习团的团长老师一起聊聊实习的体会,我的最深感受就是北师大老师的敬业。然后晚上就是小专题了,我和马腾在张立老师的知道下,灯诱大蚊,探究平衡棒损坏对双翅目昆虫飞行的影响。在向鹏程师兄借了各种所以材料:解剖器,卷尺,50ML管子,塑料杯之后进行了预实验,效果还行。说说今天的晚餐吧有里脊,西瓜,粽子,这些都是慰问品。然后就和马腾说彩哥肯定不会到南靖去慰问你们的。我说:有本事厦大的生科也弄个全国第一的话,你们的实习连朱校长都会去慰问的。

6.9

6.9由于我们的小专题课题活动必须在晚上进行,所以白天就属于闲余时光,尽管7点醒了,由于天下着雨。气温又很低躲在被窝里没有出来,然后起来洗簌写好了6月8日的的实习日志,打开课件之后最小化了然后继续睡觉一直到有预感该吃午饭了刚好11:50.哈哈 12点和乐乐吃饭,舍友敏芝高烧了一直休息了,下午看了一章半的课件也看不下去了就看看新闻。晚上食堂有加餐了一桌多了一只烧鸡。然后郭东生老师答应给我们拍摄视频。可惜温度过低,大蚊太少了于是我们关了宾馆所在张立老师设的幕布,来到教室前面人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比较不冷嘛,在教室幕布前做了1号和2号,就没有大蚊在光顾我们的幕布了,中间的时候灯突然就关了,刘全儒老师用何种镊子和钥匙就修好了接头。感动的不是灯又亮了,而是全儒老师作为全国植物第一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敬业热情,由衷的佩服与敬意。

回到宿舍,舍友们有看小说的,有处理数据的,有整理标本的,我们都两不误,还一起边看着《仙女湖》,好吧又被批幼稚了。

6.10

6.10 早上起来吃完早饭,舍友敏芝由于高烧提前结束了实习,张立老师开车送了去了医院。按理说今天白天还是可以睡个懒觉的,可是觉得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应该多去看看别的,于是早上和舍友一起起了吃完早餐和邓文洪老师带领的探究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跟着安舒和乐乐一起。先是松林峪,然后到狗食槽,前后共看了80个巢箱,这个过程还是蛮有趣的,充满期待着巢箱里是否有东西,然后借助梯子爬上去看,不管是一窝北红尾鸲的鸟蛋,还是一窝白眉姬鹟的鸟蛋,或是已经出飞的残巢或是大山雀誓死不离冰箱我们示威的一窝小雏雀,还有被松鼠借用的巢箱藏满了核桃,还有马蜂窝土蜂窝……各式各样的结果都让我们略兴奋。路上遇到植物组刘老师带队的小专题,邓老师说刘老师是第一“植物人“,刘老师回敬:鸟人确实比植物人强啊,至少还会动。哈哈,这种氛围我喜欢。近十二点,回来吃午饭,下午说要复习《生物仪器分析》就没有出动了,可是睡了一觉,打扫了宿舍已是三点,舍友炫植布的老鼠夹貌似补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北京特有物种——褐马鸡,所以老师让他们重新布置去了。晚上到标本室交了昆虫标本,蛱蝶被老师批展翅太丑了。还有各种鉴定签收集签的不规范都在耐心改回来了,然后继续我们的平衡棒研究。温度太低,起初蚊子不是很多,在和张立老师的商议之下,我们借用了第一天预实验的结果作为正式试验的结果的一部分。然后郭冬生老师帮我们拍了对照实验大蚊的飞行状态的视频,这些都成为我们报告的材料。晚上将数据处理好了之后进行spss分析,然后我和马腾一起在教室和一大堆的同学再赶ppt。我们做到近一点,确实撑不住了回去睡觉。忽然觉得我们的压力很大,小专题也许不应该自己选题,也许我们应该选择北师大已经成熟的可以进行探究训练,但是这次平衡棒的探索实验虽然简单,我们也是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就像我在专题心得里写的,科学实验就是让自然在逼问审讯之下说出她的秘密。喜欢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这次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

6.11

6.11早上六点就醒了,讨厌很累又醒的早的状态,好吧,还要将原始数据进行EXCEL统计,起来吃了早饭,回到教室继续奋战,各种超链接入视频,多次演练,找出各个瑕疵。我还手绘了大蚊平衡棒处理后的简单飞行路线。确保没有错别字,还有重要的最后鸣谢,感谢北师大野外实习团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感谢张立老师和卢明科老师的指导还有郭冬生老师的视频拍摄,感谢厦门大学生科院的大力支持,感谢本期实习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下我的舍友彭乐刘二姐,还有可爱漂亮的安舒,高个女汉子王苗,蒙古族妹子尹炫值和敏芝。还有福建帮的黄大莉和肖宇婕,还有北师大登山队队员也是我们第三组的组长秦小银,还有米糊的相机,饭赠送的手表提供的精确的北京时间,马腾同学被我坑来的帽子……要谢的人太多了。头壳晕晕的,中午吃完饭植物组的小专题就开始汇报了,动物组相关的也在下午将会汇报。好喜欢台湾师兄带领的虫瘿组还有师姐带的苔草组,图片都非常的美,看到了这个神奇世界的另外一面,还有大山雀为什么不能识别自己的蛋却帮杜鹃育雏,认真了听了各个组的汇报,我们组平衡棒的研究也达到了的老师的赞扬,终于可以舒口气,不辜负连日来的苦战。同时也想为我们平衡棒献身的大蚊(双翅目,大蚊科)表示敬意。展示是很锻炼人的一个环节。由于还有望远镜,蛇药,种种书籍的回收,我们推迟到18:30吃完饭,哈哈最后的晚餐大聚餐。舍友炫植不愧是蒙古族的女汉子,我们一桌就马腾和炫植刚起了酒。然后实习团的老师都来敬酒,哇哇,老师杯里都是白酒,我们的也是白的哦,白白的汽水。得知今天是宋杰老师的生日,我们厦大学生和东北林业大学的同学一起去给宋老师敬酒也感谢了实习团老师这些日子的辛苦付出。然后端午联欢会也在教室开幕了,各种精彩表演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作为交流生不得已也上台献丑了一下,一直到22:30实习团的全体人员合唱《朋友》结束了。开始不舍了。从飞机刚到北京降落的期待到走在北师大的林荫道,从每天早起晚睡的节奏开始怀念厦门的安逸舒适,从小龙门实习的尾声来临到苹果园的地铁站出发,从机场快轨到晚点的飞机在高崎机场降落,从翔安隧道穿过到出租车在学生公寓楼下停下,从5月31日中午出发到6月13日凌晨回到宿舍。满心的累却也充满了美好。

6.12

6月12日阳光依旧,早上早早起来收拾好了,然后集体合影,各个小专题也分别合影,我们呢,各校实习生,师兄师姐,老师,团长,福建帮,舍友都成了抢手的合影对象,合影结束后又到教室每人两份植物标本固定在台纸上,由于时间紧迫。我做了两份分别为多茎委陵菜和宽叶苔草的。然后大伙各种搬箱装车。得知今天端午节假,帝都车堵得厉害,我们就和张正旺老师提前下山,为了赶上晚6:25的飞机。路过首钢,这应该也会成为文化遗产吧,虽然这就迁到了唐山,但是首钢也是北京一个曾经辉煌的企业。北京的缺水在端午假日更显,永定河也没有什么水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如果他们来了厦门,其实厦门也是缺水的,缺淡水。在建国门和东林大的同学别后我们就去东直门做机场快轨了,地铁也是挤的不行。达到机场也是近五点,没想到来了帝都,只能逛逛机场了,买点冰糖葫芦犒劳亲爱的316舍友吧,然后给米糊买个钥匙圈,时间到了,登机,可是由于首都机场流量控制,飞机暂时不能起飞,足足晚点了两个小时,可见厦航在帝都也是没有什么地位的,都要给别人让道。我们估量的也赶不上751了,夜里飞行和和白天风景全然不同,天蓝得是我印象中宫崎骏漫画中才有的蓝,承接着是亮色的橙。弯月牙和一颗星星在约会着,上演了几千年的天际变换。我激动了喊着旁边的老师和马腾同学看。随着地面灯光亮与夜幕的交替,我想我们已经飞跃了几个城市的上空。下面的小屁孩是不是也在看着天上的大鸟猜测着这大鸟的传说。一如当年的我,屁颠屁颠地看到飞机放出常常的痕迹,大呼大鸟竟如此大胆的放屁。如今这些都成为一帧帧的画面偶尔在不经意的时间回放着诉说着逝去的光阴。吃完晚餐,看了会课件,临时抱抱佛脚应付明早的期末考试。2个半小时回到鹭岛,回宿舍,宿舍楼群的灯很亮,才记起考试周1点熄灯在宿舍热闹一下,不用再抓着没有人的澡堂去洗澡,然后奋战到一点多,六点起床奋战,然后9点考试到十点,全英的卷子只能说拼人品了。13天不见,学生活动中心建起来了,一期田径场也快竣工了,呼吸着翔安新鲜空气。想着读研的话还是留在厦门吧。

实习期虽短,但是难忘的。会记住你们的。东林大的我会去哈尔滨蹭你们的,下次去帝都,一定去学五食堂吃个好饭再去北邮看看帅哥,来了厦门我也必将尽地主之谊。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3


sp;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 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城市生态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

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生态环保实习报告》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生态实习报告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