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病理学实习报告 > 导航 > 植物病理学参观实习报告

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参观实习报告。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习是我们正式毕业前的学业考核,我们可以对实习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写成实习报告,写实习报告可以给我们以后的的工作进行指导,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应该从哪几点来写实习报告呢?你不妨看看植物病理学参观实习报告,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一、实习地点:郫县种植示范基地,仁寿县种植示范基地
二、实习目的:学习实地认识各种植物病害,将课本知识用于实际,实践教学
三、实习中认识的病害及病原物介绍:
1.豇豆锈病
症状:本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茎和豆荚也发生。叶片初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起,后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疱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黄)褐色粉末状物(夏孢子)。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片背面,严重时也发生在叶面上。后期在夏孢子堆或病叶其他部位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茎、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性孢子器)。
病原: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
2.南瓜白粉病
症状: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片背面产生白
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
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
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
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
为病菌的闭囊壳),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病原:单丝壳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侵染引起
3.番茄晚疫病
症状:幼苗、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叶、茎、果,但以
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幼苗感病时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由叶片向主茎发展,使叶柄和茎变细呈黑褐色而腐烂折倒,全株萎蔫,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成株期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开始,
形成暗绿色水浸状

F132.cOm更多精选实习报告阅读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20xx年6月

地点:攸县林科所

三、实习方法

1、外业调查

本次外业调查方法包括踏查法和标准地法。

A.踏查

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

B.标准地

用打标准地的方法调查杉木纯林的病情指数。

在杉木纯林中选5个点,每个点调查20株杉木。调查时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即每隔一行进行调查。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调查的每株树进行分级,记录每一级的株数,最后根据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该标准地的病情指数。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二。

分级标准:

病情指数 = 各级的株数该级的代表数100 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

2、内业

内业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条件有限,所以该步骤省略。

四、实习结果与分析

1、结果

表二

病情指数=

31045110212324100

1004

=27.25

2、重要病害的描述

1. 杉木炭疽病

症状: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斑。病害扩展,使针叶完全枯死,并延及幼茎。通常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秋季,杉木由于生理原因引起新梢黄化,易感染炭疽病。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上下叶面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以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堆。

防治方法:首先应选择适宜的立地造林。在丘陵红壤地区造林时,应采取深翻整地,深挖抚育,开沟培土,间种绿肥等措施,促进林木生长,避免病害流行。

2. 杉木赤枯病

症状:病害初期,在杉苗嫩叶基部,出现淡黄色斑点,逐渐变为赤褐色枯死;上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杉木幼林针叶上,初期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枯斑,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凸起的小点,称为子实体。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子实体溢出分生孢子角,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应选择适宜于杉木生长的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圃地和造林地,有利于杉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在赤枯病发病期,喷1:1:100的波多液或2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0%可湿性退菌特500800倍液。

3. 杉木杉梢螟

症状:以幼虫蛀入杉木嫩梢顶芽,被害梢枯黄、火红色,可造成多头、无头或偏冠等现象,并可使干形扭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材质。3龄的幼虫食量增大,排粪量多,堆集在稍尖上,1梢一般有虫1条,偶见有2-3条者。3-4龄幼虫有转移习性,所以偶见受害部位没有虫。此虫多发生于海拔300米以下平原丘陵、4-5年生幼树、3-5m高的杉木林。

防治方法: 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引放天敌,可在卵期,每hm2释放15万头寄生蜂,分4次放,效果较好;也可在幼虫孵化期喷洒50%杀螟松200-400倍液,或喷5%来福灵3000倍液,或喷20%甲氰菊酯2000-4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或50%辛硫磷2000倍液,或在成虫羽化期可用621烟剂或敌敌畏插管烟剂741熏杀,每hm2用药量1125-5000g。

4 .山茶炭疽病

症状:病斑大多发生在叶片上,嫩枝、新梢和果实上也可发生。症状因病原不同而稍有变化:第一种病菌在叶片上的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发生时为水渍状的暗绿色圆形斑点,后来扩大为不规则的大斑,颜色为黄褐色至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散生许多黑色小点,不呈轮纹状排列、盘内无刚毛。第二种病菌造成的病斑有轮纹状皱纹,小黑点上生刚毛,病叶质脆,容易脱落。果实上病斑紫褐色到黑色,圆形;嫩枝上产生紫褐色,略下陷的条状病斑,严重时枝条枯死;在潮湿环境下病果上可以见到红色粘液。

防治方法:秋冬季应进行病株及残体的清理,盆栽茶花应注意病、健株分开管理。 浇水时应避免喷灌,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药剂防治可以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8天喷一次;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815天喷一次。

5 .十大功劳白粉病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子,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出现白色粉状物。生长季节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連接成片。

防治方法:改善种植条件,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的多施磷肥。结合修剪去除病枝、病芽和病葉,减少侵染源。发病初喷洒15%的三-唑酮(粉诱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連续喷三次均有良好地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防治效果也很好。

6.烟煤病

症状:在受害叶片和枝条上,起初形成黑色圆形煤斑,以后煤斑逐渐增多,在叶面上就会形成很厚的黑色煤层,因光合作用受阻,植株就会逐渐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0.6:3:100波尔多液,15%粉锈宁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同时需要加强管理,适当的剪修病虫枝,挖除死病株集中进行烧毁。

五、实习心得体会

本次实习调查了攸县林科所附近一些树木的病虫害,虽然了解到的病虫害是有限的,但我们认识到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性,也因此加深和巩固了平时在课堂学到的知识,使我们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运用标准地方法调查时,由于每小组的同学相互配合,原本费时的调查却很快完毕了,这让我认识到了团结、齐心协力对团体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习,我学会到了病虫害常用的调查方法和病情指数的计算。

由于攸县林科所条件有限,无法使用仪器仔细观察标本,拿回学校标本会不再新鲜,所以在此次实习中,本要求采集标本,而因上述原因不得不取消,这是此次实习的缺憾。即使这样,即使认识到的植物病虫害有限,但还是在本次实习中学习到了很多。

附录:

油茶软腐病

马褂木角斑病

桂花叶斑病

马褂木褐斑病

枫香褐斑病

桂花叶枯病

梨树黑星病 马尾松落针病

毛竹竹干基腐病 山茶赤枯病

杉木杉梢螟 杉木炭疽病

植物地理学实习鉴定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植物地理学实习鉴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实习概况】
为配合植物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我们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20xx年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内认识校园植物种类及分科情况;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马山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广西的植物的主要类型、性状及分布规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生长环境;学会群落的抽样调查。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实习时间地点】
5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
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
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
五.【实习内容】
(一)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开始植物实习,主要认识校园内植物种类,并对植物进行分类。学校地处南宁,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归属南亚热带气候范围,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且以热带植物居多。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许多人工树种及引进树种。
(二)6月16日,我们来到武鸣大明山山脚进行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大明山位于上林、马山、宾阳、武鸣等县交界地区,居北纬23°10′—23°8′,东经108°18′—108°5′,处于南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带,恰恰落在北回归线上。该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同时大明山也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之一。区内地貌复杂,土壤为赤红壤,微团粒性和渗透性较好。气候条件多样,森林植被茂密,为众多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根据大明山气候特点,原生植被群落应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现植被类型主要是以马尾松—桃金娘灌丛为主。通过观测,山脚森林由于人类大面积栽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结构和生态结构植被,但植被生长良好,覆盖较好,但植物群落简单,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森林植被优势种为马尾松,灌木层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则有铁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处退化的生态系统植被正处在恢复当中,处在马尾松先锋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山原生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
当天,我们在武鸣县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纬23度31分28秒,东经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对当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样方面积为10*10㎡的观察内,我们主要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数量及生长状态进行了调查, 结果分析如下:
乔木调查表:(见表2)
灌木层调查表:(见表3)
草本层调查表:(见表4)
层间层调查表:(见表5)
乔木层的建群种是马尾松,郁闭度大约为0.5左右,层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层的优势种是桃金娘,郁闭度大约为0.38左右,层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层主要代表植物为铁芒箕,其生长活力旺盛,郁闭度大约为0.1左右,层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数处于孢子期。
层间植物多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类。层高遍布整个植物样方。
(三)6月17日,我们来到广西弄拉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马山县东部,以古零镇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区,与大明山的不同,这里是由白云岩、龙岩、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现象,属峰丛洼地型地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5公里,保护区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7%。该保护区也是石灰岩地区适生树种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区,该地石山区原生植被类型属于,其中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其中保护区海拔山峰为766m。弄拉林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为了发展经济,在保护区中有许多用材林、经济林和农作物。蕴藏的生物种类较多,同时由于土壤性质特点,不利于植被的生态恢复,因此建立保护区对保护原生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植物,包括内容如下: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大都为草本,少部分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主要有蜈蚣蕨、乌蕨等。
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门中两大类之一。种子的胚有两枚子叶。植物体各异,叶脉网状,花的各部多为五数。保护区内包括的双子叶植物主要有豆科、马鞭草科、大戟科、无患子科、芸香科、蔷薇科等。
单子叶植物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叶一般为单叶、全缘,叶片与叶柄未分化,或已明显分化,井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区内包括的单子叶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龙舌兰科等。
在保护区的山脚树木覆盖率达到30%左右,多为人工种植的用材树种,有高大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山脚优势种主要是顶果木、狗骨木、围涎树、任豆、肥牛树、墨西哥柏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约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岩山地区,由于坡度变陡,植被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的优势群落变成灌木层,优势种为老虎刺,还有吊丝竹、芸香竹、米念芭、菜豆树、相思树、苦楝树等。
海拔大约500m左右,山体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没有高大的乔木。优势种是芸香科的芸香竹。其他为五节芒、粽叶芦等。这些植被都表现为矮小、茎细,适应土层薄的地方生长。
因为石山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且总量较少,土壤堆积在石缝中,为提高存活率和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获取更多的营养以保证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在此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发达的根系,这在整个石山地区都比较普遍。
我们并没有到达入核心区,老实说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经恢复成石山地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其中山顶以壳斗科青岗栎为建群种,而山腰以下则栽种较多的竹子、菜豆树、龙眼等经济林与用材树种,这种种植模式已经成为石山地区资源立体化应用的典范,对石山地区的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态植被得到恢复。保护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这些阔叶林水源涵养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级别,以更好地保护好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进行科考等项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6月18日,我们来到上林县,该县位于大明山的东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上林地区的大明山脉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我们跟随老师从山脚一路行走一路学校认识植物,直到到达海拔650米的缓冲区。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决定于某个单一因素,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着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理论上大明山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事实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800-900)——(1200-140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1200-1400m以上的为山顶矮曲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明山现状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大致为:海拔200 m以下多为人工农业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岗松等次生灌丛及少量的次生沟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阔叶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着次生常绿阔叶林或局部的针阔混交林;1000 m 以上为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1000-1400 m)及山顶苔藓矮林(1400 m以上)。
当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未能登上山顶。但通过一路上的观察,发现大明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原生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将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人类的长期活动,会导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的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着复生的方向演替,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对环境条件改变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地带性群落发展的顺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六.【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植物实习中,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植物的科属和种类,掌握了一些辨认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同时提高了我们对植被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对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和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维护。这次实习为期四天,其中一天为校内实习,另外三天是野外实习,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此我想对我们的植物地理学老师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谢,是您二十多年来的不辞辛苦,换来了我们的博学多闻!

湛江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了解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认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会识别植物的途径。

实习时间:XX年9月13日至XX年9月25日

实习地点:寸金公园、森林公园、南亚植物园、湖光岩风景区、高桥红树林、石城谢鞋山原始野生荔枝林

实习内容: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植物物种调查、植被类型调查,编写寸金公园、湖光岩风景区的植物名录;搞清亚热带气候的湛江植物、植被的分布类型和特点;完成每人15份的植物标本制作。

实习生:

[一]概况:湛江地处北回归线的南侧,为南亚热带和北热带的交界地区,是三面临海的半岛,气候资源优越,年平均温度21℃以上,全年无霜,雨量充沛。

XX年9月13日至9月25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植物实习,对湛江的植物的分布、植物种类、植被类型等进行了考察,选择了寸金公园、森林公园、南亚植物园、湖光岩风景区、高桥红树林、石城谢鞋山等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论在知识面,还是在野外的生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对亚热带的湛江植物、植被的分布类型和特点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二]分述:

一、寸金公园:寸金公园是湛江的八景之一,其以抗法时寸土寸金的寸金浩气而命名,处于湛江市区内,是市区内保存得较有价值的“植物王国”。XX年9月14日至XX年9月15日两天,我们分组对寸金公园的植物、植被进行了地毡式考察。在寸金公园的两天考察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植被资源调查,为了较准确掌握寸金公园的植物资源状况,我们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将我们人员进行了分组,各小组在自己区内分别进行乔木样方、灌木样方、草本样方的调查,样方标准分别为15*15、5*5、1*1,并进行植物的种类、数量、多度、郁闭度等作了详细调查,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整理出寸金公园的植物名录。

寸金公园,因是市内公园,人为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真正的植物、植被分布,但还有很多是人为干扰较少的半原始地带,我们对这些地方进行了重点考察。首先我们进行了全面踏查,找寻代表的地方进行样方调查,并于14日完成。15日我们进行植物物种的全面调查,记录植物名录数据,且进行了全面整理。在这两天中我们也进行了标本采集和植物的辨认,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工具书的查阅,我们基本弄清楚了寸金公园的植物物种,并发现了一些有代表的物种,其植物的科属、种名、用途如下:(1)桃金娘科:桃金娘,全株药用,果可食用和酿酒。(2)使君子科:榄仁树,观赏植物,种子供炸油食用或入药,树皮与幼叶可作为染料。(3)棕榈科:大王椰子,庭院及行道绿化观赏树。(4)苏木科:洋蹄甲,木材供农具及家具用材,可作行道及庭院绿化树。(5)栋科:桃花心木,木材作农具及舟车等材料,作行道、庭院绿化观赏。

进行了两天的寸金公园考察后,基本搞清了该地的植物名录、分布特点和植被类型,寸金公园总体来说是乔木层占多数,其郁闭度各处差别较大,平均郁闭度约0.62。草本有些地方由于人为干扰过重而过于单一,但总体上还是较能反映亚热带的地带性分布的。
 二、考察完寸金公园后,在XX年9月16日至XX年9月22日,我们还分别对森林公园、南亚植物园、湖光岩风景区的植物进行了考察。在这几天的考察中,我们真是大开眼界,认识了印度紫檀、神秘果、澳洲坚果、印度第伦桃、蛇瓜、野生猪笼草等等,不仅看到了很多珍贵的人工培育品种,而且看到了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品种。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森林公园育的植物种、南亚植物园的奇花异果,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眼光,使我们都在喷喷称奇,都伫立在他们面前不想离开。

三、红树林保护区:XX年9月23日上午,我们去考察“海上森林”,位于廉江市高桥镇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它是我国内陆现存连片面积的红树林带。我们早上七点多出发,经过差不多两小时的车程才到达目的地。本来我们准备好了要进入林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可不巧我们到达时刚好碰上涨潮,使我们无法按原计划进行。接着,我们进行了计划调整,将原来深入林区调查改为听取有关人员作详细介绍和考察还未被涨潮所淹没的林区。

“红树林”名称的由来源于一种红树科植物----红茄,这种树的木材、树干、枝条、花朵都是红色的,其中树皮的部分可以提炼红色染料,马来人于是称它的树皮为“红树皮”,而中文名称则叫做红树。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口、海岸沼泽区域的耐盐性常绿灌木或乔木,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红树林是陆地过度到海洋的特殊森林,因随潮水涨落而出没,故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和“潮汐林”之称。由于不同红树林种适应滩涂土壤条件、海水漫泡程度以及演替阶段不同,各个种都有特定生长区域,分布在滩涂的不同部位,在滩涂平面上形成与海岸带相垂直的生态序列。

通过考察调查,我们得知高桥红树林主要分布在高桥镇的红寨,德耀、坡禾地三个村的沿海滩涂,区内有红海榄、木樱、桐花、秋茄、木榄、白骨壤等26个品种。其中,核心区红寨的500多公顷的红海榄和木榄群落保护完好,平均树高达6米多,树龄达80多岁。红树林由于特殊的位置、环境,注定其有特殊的作用。(1)红树林生长茂密,根系发达,相互交错,形成一道“绿色长城”,减缓风浪对海岸的冲击,保护堤坝基围。(2)红树林能净化水源,防止赤潮发生。(3)丰富渔业区,据查,林内有硅藻159种,浮游植物97种,昆虫133种,浮游动物26种,底栖动物111种,这为XX多种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腐生植物提供了栖息地。(4)药用价值:因富含单宁,它有收敛、止血等作用。(5)食物利用:海桑果实可直接生食,其它的经处理可食用、作软饮料等。(6)旅游业开发:由于红树林的特殊作用,可利用作环保宣传、科普教育等。XX年9月,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的中荷合作广东省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正式在高桥启动,这对提高沿海地区群众认识和保护红树林的意识,加大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当天下午,我们还对石城谢鞋山原始野生荔枝林进行了考察,保护完整的原始森林让我们对湛江地区的植物、植被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并让我们对亚热带的地带性分布有了更多的认识,得到了满意的收获。
[三]实习小结与建议:

这次实习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对湛江地区的植物种类、分布特点、植被类型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有了深切体会,所以实习是成功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更真切深刻的认识,实习的过程是难忘的,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身受用。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令我们担忧,有些植物、植被,由于开发过度等原因遭到了破坏,如谢鞋山原始树木被砍伐、红树林遭破坏等。在此,我们建议加强植物保护区的管理,加大物种作用宣传,物种的人工驯化研究与繁殖,开发利用应有序化,避免出现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效益的情况。

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实习概况】

为配合植物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我们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20xx年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内认识校园植物种类及分科情况;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马山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广西的植物的主要类型、性状及分布规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生长环境;学会群落的抽样调查。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实习时间地点】

5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

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

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

五.【实习内容】

(一)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开始植物实习,主要认识校园内植物种类,并对植物进行分类。学校地处南宁,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归属南亚热带气候范围,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且以热带植物居多。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许多人工树种及引进树种。

(二)6月16日,我们来到武鸣大明山山脚进行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大明山位于上林、马山、宾阳、武鸣等县交界地区,居北纬2310238,东经108181085,处于南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带,恰恰落在北回归线上。该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同时大明山也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之一。区内地貌复杂,土壤为赤红壤,微团粒性和渗透性较好。气候条件多样,森林植被茂密,为众多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根据大明山气候特点,原生植被群落应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现植被类型主要是以马尾松桃金娘灌丛为主。通过观测,山脚森林由于人类大面积栽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结构和生态结构植被,但植被生长良好,覆盖较好,但植物群落简单,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森林植被优势种为马尾松,灌木层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则有铁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处退化的生态系统植被正处在恢复当中,处在马尾松先锋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山原生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

当天,我们在武鸣县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纬23度31分28秒,东经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对当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样方面积为10*10㎡的观察内,我们主要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数量及生长状态进行了调查, 结果分析如下:

乔木调查表:(见表2)

灌木层调查表:(见表3)

草本层调查表:(见表4)

层间层调查表:(见表5)

乔木层的建群种是马尾松,郁闭度大约为0.5左右,层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层的优势种是桃金娘,郁闭度大约为0.38左右,层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层主要代表植物为铁芒箕,其生长活力旺盛,郁闭度大约为0.1左右,层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数处于孢子期。

层间植物多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类。层高遍布整个植物样方。

(三)6月17日,我们来到广西弄拉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马山县东部,以古零镇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区,与大明山的不同,这里是由白云岩、龙岩、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现象,属峰丛洼地型地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5公里,保护区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7%。该保护区也是石灰岩地区适生树种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区,该地石山区原生植

植被类型属于,其中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其中保护区海拔最高山峰为766m。弄拉林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为了发展经济,在保护区中有许多用材林、经济林和农作物。蕴藏的生物种类较多,同时由于土壤性质特点,不利于植被的生态恢复,因此建立保护区对保护原生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植物,包括内容如下: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大都为草本,少部分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主要有蜈蚣蕨、乌蕨等。

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门中两大类之一。种子的胚有两枚子叶。植物体各异,叶脉网状,花的各部多为五数。保护区内包括的双子叶植物主要有豆科、马鞭草科、大戟科、无患子科、芸香科、蔷薇科等。

单子叶植物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叶一般为单叶、全缘,叶片与叶柄未分化,或已明显分化,井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区内包括的单子叶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龙舌兰科等。

在保护区的山脚树木覆盖率达到30%左右,多为人工种植的用材树种,有高大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山脚优势种主要是顶果木、狗骨木、围涎树、任豆、肥牛树、墨西哥柏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约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岩山地区,由于坡度变陡,植被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的优势群落变成灌木层,优势种为老虎刺,还有吊丝竹、芸香竹、米念芭、菜豆树、相思树、苦楝树等。

海拔大约500m左右,山体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没有高大的乔木。优势种是芸香科的芸香竹。其他为五节芒、粽叶芦等。这些植被都表现为矮小、茎细,适应土层薄的地方生长。

因为石山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且总量较少,土壤堆积在石缝中,为提高存活率和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获取更多的营养以保证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在此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发达的根系,这在整个石山地区都比较普遍。

我们并没有到达入核心区,老实说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经恢复成石山地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其中山顶以壳斗科青岗栎为建群种,而山腰以下则栽种较多的竹子、菜豆树、龙眼等经济林与用材树种,这种种植模式已经成为石山地区资源立体化应用的典范,对石山地区的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态植被得到恢复。保护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这些阔叶林水源涵养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级别,以更好地保护好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进行科考等项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6月18日,我们来到上林县,该县位于大明山的东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上林地区的大明山脉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我们跟随老师从山脚一路行走一路学校认识植物,直到到达海拔650米的缓冲区。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决定于某个单一因素,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着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理论上大明山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事实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800-900)(1200-140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1200-1400m以上的为山顶矮曲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明山现状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大致为:海拔200 m以下多为人工农业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岗松等次生灌丛及少量的次生沟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阔叶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着次生常绿阔叶林或局部的针阔混交林;1000 m 以上为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1000-1400 m)及山顶苔藓矮林(1400 m以上)。

当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未能登上山顶。但通过一路上的观察,发现大明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原生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将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人类的长期活动,会导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的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着复生的方向演替,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对环境条件改变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地带性顶级群落发展的顺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6-1组员:
麦颖军
2003301142
熊桂仁
2003301141
潘科
2003301139
孙润婕
2003301123
黄艳君
2003301135
实习日期:2005.7.19-7.22 报告编写日期: 2005年9月6日
带队教师:雷安平,仙湖植物园老师(校外)

摘要:被子植物可区分为草本和木本植物两大类。一般说的草,指的是草本植物,树指的是木本植物。草的茎柔软,没有年轮;树的茎坚硬,有明显的年轮。草本植物是较先进的植物,为各种草丛,滩涂中的昆虫,提供“衣食住行”。
关键词:草本植物,年轮,木本植物。

前言:
植物学的发展:(前人所做的努力)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祖先通过他们的勇毅同智慧发现了各种草药的药理性,寒热性。进而治疗各种病人的病症,痛苦。这就是在我国的草本植物的发展。当今已是21世纪,让中医药继续发扬光大是各科学家,医生药师的重任。
在19世纪前国外发展得较我国慢,但当代发展地十分迅速。特别是近代与当代,植物学发展一日千里,新的代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引领植物学向更微观世纪进军。植物组织培养,植物pCR技术等在国外是较成熟的。
前人留下的问题: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异同;植物体内的营养;草本植物为何高级于木本植物;
选“草本植物”的缘由:
草本植物,我们第一联想到草,草有很多用处。猪牛马羊等各类家畜也都吃草。竹子在日常生活处处可见,在我们中国还有竹子造的房屋。大自然中的野草不止是动物的食物,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能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但若违反自然规律地滥采滥用,则会破坏资源,毁灭资源,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出发点。

意义与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的鉴定技术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从生物学研究;为开拓,发展生态学,环境学等边缘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一般的植物分类的理论基础。能认识30-50科植物。掌握重要植物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认识(海岸)草本植物的特征。
3一般掌握大鹏半岛生物群落的植物分布类型。牢固掌握生物生态学和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及其内容。

材料与方法:
植物专用钳,尖头钳,镐子,塑料袋,大编织袋,“红白蓝”大麻袋。

采集方法:
一个同学用小镐子,铲那些地上长的成株的植物;一个同学手持尖头剪或植物剪,剪下一些路边的树枝条(应该尽量带有花和果);一个同学带着大编织袋,把同组同学采集下来的植物放入袋中。

辨别技巧:
辨别植物所属科目时:应该注意植株的各种形态上的区别:根状茎,块茎;贮藏根,寄生根;单叶,复叶;轮生,对生,互生叶。。。。。。
注意:以上的特征就可以辨别大部分的植物的科目了。
花的基本构成:花萼,花被,花瓣,萼片,花冠,雄蕊群,雌蕊,花托等等。
每种花的基本组成,不尽相同。这可以区分各种植物。

实习日志:
7月19日
在海边山路两旁(鹿咀山庄入口路两旁)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0日
在南澳高岭村路旁,直到其中一个七娘山入口处上山(田园乐生态花园),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1日
在青少年训练营地外采集各类植物。下午进行植物实习考核。(桌上摆有五株植物,在纸上写种名和科名)
7月22日返校
植株的枝条(带有花果)或全株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关于草本的问题:
植物生物多样性;
草本植物 (herbaceous plant或herb)―――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相比于木质茎,草质茎是更进化的特征。
地球上已发现的植物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还多,大约有 30 万种,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如小麦,大豆,高梁,玉米,稻米等。草本植物体形一般都很矮小,墙隅小草长不及 7 厘米,水稻、小麦也仅 1 米上下。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植株一般较小,茎干一般柔软,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死亡。
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
1. 一年生草本(annual) 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西红柿等。
2. 二年生草本(biennial) 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冬小麦、甜菜、蚕豆等。
3. 多年生草本(perennial herb) 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茎、鳞茎、块根等变态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 如藕、洋葱、芋、甘薯、大丽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为多年生的,经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结实,如万年青、麦门冬等。
结论:
结论一:高等植物分类基础 (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我组所采野外植物的种类(草本植物):约为30个科
1.木兰科 2.莎草科3.毛茛科 4.十字花科 5.藜科 6蓼科 7.葫芦科8.山茶科 9.桃金娘科 10.大戟科 11.蔷薇科 12.豆科(豆目的三亚科特征与区别)13. 禾本科14.杨柳科 15.桦木科 16.壳斗科 17.榆科 18.桑科 19.杜鹃花科20.木犀科 21.芸香科 22.无患子科 23. 24.马鞭草科 25.唇形花科 26.茜草科 27.忍冬科 28.菊科 29.百合科 30.兰科
鸡矢滕 茜草科 蒲公英 菊科 马兰 菊科 红车 桃金娘科
珊瑚树 忍冬科 九结 茜草科 土荆芥 金丝桃科 野甘菊 玄森科
黄牛木 金丝桃科 寄生藤 檀香科。。。。。。

结论二:长得高的就是木本植物?长得矮小的就是草木植物?木本植物庞大些就是高级些?
答:都是错误之见。无论草本还是木本,都是被子植物的一种。而草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较高等的。
茎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是较进化的植物,茎较柔软,有些属种还可攀爬,以便缠绕住高大的树来使叶子“挂”得更高,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的叶多为对生或轮生(利于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②叶形较复杂,复叶等较多形状(木本植物多为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若叶片有受损则整个叶片叶柄都“报废”)。
花的角度来看,①较多草本植物为单性花,减少了自花传粉的可能,保持杂种优势②有些草本植物甚至是雌雄异株,便于杂种优势③花被多数分化为蕚片和花瓣,使花的形状更优美,蕚片对花被有保护作用
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大多数为一年生,优势是更新的次代多了。虽然每一代的生命短了,但是物种有新鲜的“活力”,其实这是先进性的体现。
编表如下:

初生的,原始的性状
此生的,较进化的形状


木本
草本
直立
缠绕


常绿
落叶
单叶全缘
叶形复杂化
互生(螺旋状排列)
对生或轮生
花被同形,不分化为蕚片和花被
花被分化为蕚片和花瓣,或退化为单被或无被花
两性花
单性花
整齐花

《植物病理学参观实习报告》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病理学实习报告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