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周记 > 导航 > 考古专业西安实习周记

实习报告周记

考古专业西安实习周记。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实习是从学生过渡到工作人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我们需要将实习工作中的感悟写成报告,一份精彩的实习报告是可以体现出我们的优秀文笔。那您知道怎么写实习报告吗?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考古专业西安实习周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考古专业西安实习周记】
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愉快。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
一、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
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二、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
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三、永泰公主墓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 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
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四、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五、汉阳陵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的博物馆。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六、陕西省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七、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八、碑林
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共114石,228面,刻六十五万二百五十二字。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
碑林里最宏伟的石碑,要数巍然高耸的《石台孝经》, 碑高近六米,碑顶有雕满卷云的双层华冠,碑座是有线刻狮子、蔓草的三层石台,碑身是有四块巨石合成,上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亲自用隶书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以及他为孝经写的序。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占有突出的地位。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七十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
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东汉双兽,其造型综合了狮、虎的特点,形象威武、活跃,动作矫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而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陕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内容除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侧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唐高祖李渊的唐弟,李寿的墓志为罕见的兽首龟形,国内仅有两件,弥足珍贵。
其石椁为一歇山顶式石屋,外部以减底平雕手法刻有四神、文臣武将、仙人骑凤等画面,椁内壁阴线刻乐人、舞伎、男女侍从、天象图等,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唐昭陵六骏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实,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可惜其中飒露紫、拳毛蜗两骏早年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重达十吨,全身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
汉唐史书都记载有外国曾向中国赠送活犀的史实,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狮、石虎、石羊、卧牛、走狮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写实传神的特点。石刻室陈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样,既有传世的精品,也有建国后历年发掘品。有浮雕,也有圆雕,主要反映了古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水平。北魏皇兴造像的弥勒,着通肩式袈裟,丰满圆润,肌肉匀称,衣褶以条棱表现,具有较多的域外艺术风格,其艺术水准在当时也是领时代之先的。
隋唐时代的造像艺术则把从北周开始的写实风格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追求立体造型的同时,把传统的线和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中国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艺术达到鼎盛。陈列的观音菩萨像,金刚造像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而老君像则是陈列的一件有关道教题材的造像。这件汉白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属临潼骊山唐代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之物。老君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跌坐于三层番莲纹的须弥座上,人像与台座浑然一体,有安谧华贵之感。雕刻手法极为精工洗炼,堪称盛唐时期大型人体石刻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探讨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九、古城墙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 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最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十、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展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和妇女文化馆四个部分组成。
历史文化馆和陶瓷艺术馆的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原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现收藏历代文物约1500余件,其中殷商甲骨文、商周青铜器、汉代瓦当、汉唐铜镜、宋元明清瓷器等藏品等级较高,颇有特色。战国秦封宗邑瓦书、秦大型凤纹空心砖和唐阎庄墓志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堪称镇馆之宝。
书画艺术馆以学校图书馆的藏品为基础,现藏有历代书画、明清圣旨等约2000余件,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明。唐寅《山水长卷》、仇英《山间栈道图》、米万钟《风雨云烟图》、董其昌《山水画》、清郑板桥书中堂、左宗棠书对联等名家作品和明万历圣旨等,均为馆藏精品。
妇女文化馆是目前国内的一所综合性妇女博物馆,1200余件藏品为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妇女的实物和标本,共分为她的故事、江永女书、生育文化、女红和中华嫁衣五个主题展出,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历代妇女生活的多个侧面,对妇女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和我之前的基础的关系,对考古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人成果,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具体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知识的基本理解,丰富了我的历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认识到要做好历史(考古)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通过在考古实习的一周里,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取长补短,需心求教。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表现更加出色!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任职,都会努力!

F132.cOM更多实习报告小编推荐

考古专业实习日记


20xx年5月21日 晴

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措手不及。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体会到那种痛彻心扉的酸楚与无奈。当你再次拥有它时,一句话,相见恨晚呐!

一直享受着依维柯带给我们的幸福,一直抱怨着天气条件是那么恶劣,可是有一天,依维柯离开了我们,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我们措手不及,这可是从来没有考虑到的事啊!但是,工作还是要继续的。没办法,只得徒步上工,一路上伴随着我们的是黄沙漫天飞的污浊空气以及大卡车震耳欲聋的喇叭声,虽说抄近道能省一点时间,但炙热的阳光仿佛为了让我们更加体会到那种艰辛与不易,释放出了全部的热量。

幸福其实很简单,尤其是了对比以后,当梁老师通知依维柯回来了,下午可以坐车回学校的时候。大家相互转告,那种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走出毛家坪那个村子,看到我们熟悉的依维柯等着我们,飞奔到车旁边,看到我们喜爱的司机师傅理了个*头,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呢!哈哈……

车窗外,一个个熟悉的街道,店面闪过,还有那个久违的“烂砂锅”终于开门营业啦!微风迎面吹来,头发随风起舞,仿佛是在挠痒痒,舒服极呢!走得时间长了,突然觉得坐在依维柯上,哪怕是站在上面,都是一种享受,都是一种幸福。

幸福真的很简单,让我们慢慢享受实习带给我们的新生活吧!好好珍惜我们的小幸福吧!

实习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深入其中慢慢品尝吧!

20xx年5月22日 晴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识到考古是一门智慧与体力并存,耐心与意志必备的充满神秘与趣味的学科。同时我也经常想起考古先辈的一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作为一名考古学者必须要有探究古今之心。胸怀不屈之志,用自己的手脚去触摸古人的“心声”。

曾几何时,考古在自己心中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生动的印象,一度有放弃的念头,将其打入冷宫。但是自从实习这一段时间以来,虽然每天都要面对风沙的洗礼,烈日的蒸烤,然而心中却悄然喜欢上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一棵韭菜,顽强的破土而出,一发不可收拾,犹如滔滔江水……而且可以看得出,许多人也曾经迷茫不知所措,但是在实习这段时间,看到最多的却是大家洋溢着笑容的脸。不可否认,每当他们自己探方有新发现,眼中那一抹自豪与高兴,切切实实的“出卖”了自己。其实大家都是痛并快乐着,当然快了更多一些。

作为一个考古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有一帮兄弟姐妹在身后支持着,与你同甘苦共患难,就冲这一点,一个字——值!作为一个考古人,我是幸运的,因为血与火的磨练中,我们重生了,我们认识到一个另外的全新的自己。这个自己行走在田野间,用手铲绘制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考古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肩膀上,我们的一铲一铲都影响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传承。

我是考古人,我骄傲。20xx年考古专业实习日记

20xx年5月22日 雷阵雨转晴

雨休四天的结果就是连续四天走路去上工,还好痛苦总会过去,光明总会来临,今天终于有依维柯坐了!!!如果没有前几天走路去上工的经历,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车对于我们这样的实习党有多么重要!真想抱着车亲一口,么!

生活上,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这样充实的生活,身体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疲惫。但天气总是很为我们着想,每当我们连续上工几天又累又晒之后,便会有一场及时雨来宽慰我们,因而说句真心话,其实实习生活并没有原来想象中那么苦,那么累。就冲每天中午那顿比西大食堂好千倍万倍的饭,我也觉得实习好呀!!!!

再说说我的探方吧。现在放眼望去我那一片地方能看到的只有4个人了,除了在我方里干活的3个民工外,就下剩苦逼的我了。每天连个能探讨学术问题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找个谝闲传的人了。基本上大家都去开新方了,速度更快者第三个新方都已经开挖了,我却还在自己的旧方里徘徊着,每天为了搞不清的遗迹现象而惆怅。每天看着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我只有默默地刮壁刮壁再刮壁,找边找边再找边。唉!!!抹个眼泪儿继续写。今天已经是上工第27天了,可是归期还是迟迟未定,有说7月的,有说8月的,还有些不靠谱的说8月底。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回对我而言也不重要了,享受每一天就好!

好了,收拾收拾就睡去了,明天希望是个大晴天!!

考古专业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清晰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陌生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愉快。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的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一)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田野发掘

大苑寺庙遗址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有边角处地理局限布方105米,布方规格大致以钻探所得遗迹复杂程度为标准。

遗址从20xx年2月11正式开方发掘,其后近一月中,我们偶有断续的发掘了I、Ⅳ区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个遗址中遗迹现象最为丰富的一段。

遗址由于年代不算早,所以地层也相对较简单。统一后,地层分为三层,其中②层又分为②a、②b两层,结合成因具体描述如下:

①层,表土层,土色灰黑,较为疏松,包含物为植物根茎、塑料,碳屑等,厚15-30厘米左右。应为近现代居民生活、耕扰所致。

②a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少量白灰点等,包含物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1570cm,厚约10-30cm。应为②b层建筑废弃塌毁后,在其上堆积的自然土,其中的碎砖瓦块应与当时人们的挖翻等活动有关。结合遗址推测为明清后期。

②b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较多白灰点、料礓石块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样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见的寺庙房基S1即开口于本层下,打破③层。推断其应为明清此遗址寺庙建筑废弃塌毁形成的遗迹。

③层,土色浅黄,土质致密,包含物较少,深约30-50cm,厚度不明。不见遗迹现象,人类活动痕迹较少,应为原始自然堆积。但我个人推断这应不是原生地层,应仅为自然堆积,与当地河流较多有莫大关系。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层状况总结,个别探方还不见有②b层,土质土色、地层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个体的细微差别。

在这个遗址发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两个左右的探方发掘,这其中我负责了I区的T0301和T0302。两探方都位于I区第三列,南北相邻,地层完整,遗迹方面有一现代沟、两段基槽,却无有价值遗物出土,这与大多数探方的遗物较少状况基本相同。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


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满浪漫色彩与神秘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湮没于荒漠的古城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联系起来,这就更为考古学增加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对各地的考古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随着老山汉墓发掘、雷峰塔地宫开启等一系列电视直播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古代文明的辉煌原来就重现于小小的手铲和竹签之下,由此公众才贴近了真正的考古学。
回想起考古实习前的情形,就连我们这些凭着理想与激情从全国各地走到一起来的考古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与紧张,一想到自己即将投身到火热的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之中,想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即将在现实中接受考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想象着该如何用双手叩开大地的胸膛,聆听千百年前先民生息劳作的历史回响,如何在无言的遗址上复原出古人生活的生动场景,如何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度过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时光
也许因为大家都是刚刚二十岁的青年,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所以与紧张不安相比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对前途的憧憬。出发前夜,在与亲朋一一电话话别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明天及以后几个月的日子里会有许多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发生吧!不管是喜是忧,好好体验,热爱生活吧!
XX年9月18日下午,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98级同学为主组成的厦门大学XX届考古队一行22人离开了阳光下的鹭岛,乘火车奔赴实习地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畲家嘴村。
一、早段
XX年9月21日凌晨,考古队到达重庆。
早晨八点左右,我们登上大客车由重庆前往实习地点。客车在离开前先在市内兜了一圈,以便我们浏览一下山城风光。这时薄雾已经散去,山城的铮铮铁骨和雄浑气魄昂然显露,群山如聚,广厦如鳞,长桥似虹,大江如怒,整座城市仿佛一位在蓝天下振臂高呼的巨人,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斗志,让观者深感振奋!
客车离开城市驶向群山,不久之后就驶上了惊险的盘山公路,每逢转弯都会让人感觉整辆车已突入空中,即将下坠,就在重力和恐惧抓住人心前一刹那,客车又回到了路上,虚惊环生!
黄昏时分,老师告诉我们目的地就要到了。同学们心中的紧张和好奇又开始蠢蠢欲动,经历了几天的舟车劳顿后最终会到达怎样一个终点,这是盘绕在每个人心中的问题,忽然开始希望汽车就这样一直行驶下去,永远与目的地相距遥遥。在等待的焦灼与微弱的抗拒中,巴阳镇移民新村已将我们包容。汽车轰轰而去,把我们留给了宁静的小村庄,在下车的一刻我似乎有些失落,失落了什么,难道是旅途中的幻想?
我们住在一幢老乡刚建好的四层小楼里,一楼是餐厅和公共活动场所,老师住在二楼,三楼是女生宿舍,四楼是男生宿舍。走进宿舍,推开窗户,眼前的视野十分开阔,长江就横亘在眼前,蜿蜒而来,又浩荡而去。但新鲜和惊奇很快就让位于疲惫,吃过晚饭后大家很快都休息了。新的生活、新的见闻都留给明天吧!
22日清晨,酣睡醒来,轻轻登上天台开始仔细端详整个村庄。青山为邻,长江作伴,让人心旷神怡。整齐的楼房像双翼一样在我的两侧展开,勾勒出新村里唯一的街道。山间薄雾仍未散尽,老乡却已早起务农,牛哞鸡鸣远远传来,感觉清新而自然。似乎一夜之间,拥挤的街道、无边无际的高楼大厦、奔驰的车辆都永远在眼前消失了,从心中抹掉了,目光得以舒展,心灵可以松驰;似乎一夜之间,永无休止的噪音、味道难闻的废气都踪迹全无,不复出现,鼻子更加敏感,灵性重归双耳。这种身心得以释放的感觉让人悠然陶醉。
顺口做首打油诗:起而望长江,睡而栖竹床。辛勤掘黄土,忘忧回故乡。
当天上午我们在云阳县文管会聂所长的陪同下,首先来到江边,见证这条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血脉的大河!当地一位同志很自豪地介绍:长江最窄、最深处巴阳峡就在畲家嘴村附近。然后我们大致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和道路。
田野调查工作于23日开始进行。我们学习利用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剖面寻找文化层,根据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寻找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进行了近3天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已共同确定了几个适合发掘的地区,并从25日下午转入考古发掘阶段。为了方便规划,整个畲家嘴遗址以巴阳小学为基准点被分为北、西、南三区,首先开始的是北区的发掘。
在发掘正式开始之前,看着地面上划好的整齐方格,不由回想起自己一段短短的经历:因为对历史的兴趣而喜欢上考古,渴望有一天能目睹世界七大奇迹的壮观、秦始皇陵的珍奇。1998年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地来到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两年后的今天终于要开始企盼已久的考古发掘了,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极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当时我们像做早操一样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探方中,望着老乡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从远处赶来。在民工被分配给各位同学以后,大家不由先对视一眼,然后又好奇地审视着脚下的地面,这片当地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下会有什么宝藏呢?锄头挥起来了,这正是考古人向大地和时光求解的方式。
30日,在云阳县文管所有关领导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冒雨参观了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并有幸欣赏了一些云阳县境内的出土文物,最后还顺便游览了一下云阳县县城。老师们决定在10月1日放假一天,但是因为大雨连绵,所有人只能固步室内,假期名存实亡。
10月2日,当全国大多数人或在家中静享节日的轻松,或外出旅游时,我们考古队员顺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探方旁,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探方都积了二、三十厘米深的水,有的探方甚至有近四十厘米的积水,当天的发掘被迫改为排水,男生把鞋一脱,用水桶倒水,女生则负责把水舀进桶里。大家一起动手,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连钟老师也跳进了混沌的泥水中与我们一起劳动,手指划破了都毫不在意。大家群策群力终于用半天时间把水排干了。吃过午饭之后,谁也顾不得衣服上溅满了泥星就躺倒在床上,来不及叫苦就进入了梦乡。此后,当地秋冬多雨的气候还给发掘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烈日与暴雨轮番出场,生旦净末,反复展示着考古工作的辛劳,我们就像无知的晚辈任由它们数落。


随着时间流逝,大家渐渐谙熟实习生活,开始形成新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一日三餐由当地两位妇女负责,做好后统一分配,买菜则由同学们轮流当班。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村里的小店买,也可以到镇上买。每逢二、五、八,镇上会有集市,赶集对我们而言很重要:一、这是唯一可以买到新鲜蔬菜的机会;二、是让人期待的取信的日子;三、还是大家采购生活用品的好机会。乡村生活有乡村生活的节奏和规律,我们慢慢融入其中。
实习之初,每个人都是心比天高,壮志凌云,现在艰苦的工作使每个人面对真正的考验:首先是工作,白天要工作八个小时,恶劣的天气常常制造麻烦,晚上需要整理白天发掘所获的各种遗物和资料,并完成发掘日记;每隔两、三天老师还会安排学习工作会,所以每天的工作强度都不小。其次是生活,大家不得不面对城乡生活在多方面的巨大反差:吃的方面,大锅饭难免众口难调,市面上的肉、菜种类十分有限,每天的餐桌可以东瓜与排骨齐飞,罗卜共米饭一色形容。老师和负责伙食的同学虽然想方设法给我们改善饮食,鸡、鸭、鱼、蛇都曾上过餐桌,可惜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一次大摆蛇宴,蛇虽不小但只有一条,分到了二十几个人的碗里便是见汤不见肉了,至今仍戏称:只敢言喝过蛇汤,不敢言吃过蛇肉。正所谓时世造英雄,一批捞汤技术出众的同学此时脱颖而出,被大家戏称为神捞门,其中又以任静队友身手最好,每捞必中必多,所以江湖人称任我捞!伙食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每次饭前大家都已饥肠辘辘,一上餐桌就狼吞虎咽,片刻后便风卷残云而去,食量之豪,堪称如饥似渴的青春。住的方面,男生三人合住一个房间,较为合适;女生则要在相同面积的房间里住五个人,通辅之上,互相枕籍,惨不忍睹。一些生活用品的供给也成了问题,虽说在我们到来之后,村里小卖部的商品种类有所增加,汾湟雪梅、柯达胶卷等原不销售的贵重物品开始出现,但是雀巢咖啡、德芙巧克力、鬼脸嘟嘟饼干呢,供求关系依然紧张!一方面同学们为买不到生活用品而烦恼,一方面老乡则乐滋滋称赞我们为扶贫队。
还有就是生活的单调、乏味。有的同学在厦大已习惯了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实习开始后不断唉叹,怎样在一个没有图书馆的地方度过三个月的时光呢。现实更令人失望,即使在巴阳镇里也买不到任何报纸、杂志,宿舍里的电视在实习开始不久之后就坏掉了,收音机因群山阻碍效果不好,忽然之间,所有人都濒于信息绝境。每天从早到晚似乎除了考古还是考古,一些对考古本就不太专一的同学便想开小差,但是受农村封闭、落后环境的逼迫又只能局限于考古队的小圈子之内。老乡早已习惯了这种乏味的生活,而且我们的到来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连考古队员在某家买了梨子这样的消息都会在片刻之内满镇皆知,而且你对他们的情报网笑不得,恼不得,若想分享则只不过又为他们添加了一条趣闻。
以上便是实习生活中的重重考验,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应付这些考验首先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几位同学的生日恰好在实习期间,老师就把生日接近的同学安排在同一天举行庆祝。庆祝当天的晚餐特别丰盛,凉拌热炒摆满全桌,啤酒饮料散放其间。在大打牙祭后又召开联欢晚会,师生同场献艺,妙趣横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类似活动在实习中举行过多次,丰富了大家的生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正是因为有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个性丰富的大家才得以沿着各自朝圣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

《考古专业西安实习周记》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实习报告周记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