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演讲稿历史 > 导航 > 有关历史的演讲稿

演讲稿历史

有关历史的演讲稿。

只要你敢想,敢做,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事情能难住你。如果我们有去开展演讲活动的必要,这个时候就该思考给自己写一份演讲稿。演讲稿的好坏甚至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否,如何正确的为自己的演讲稿润色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有关历史的演讲稿,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音bēn)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二十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七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六十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六十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啦。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

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音bēn)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二十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七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六十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六十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啦。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

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f132.cOm更多演讲稿扩展阅读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铭记与忘记,一对矛盾,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这样的一体,只有郁闷关。

1凄美篇章

大汉风采,昭昭日月:为和平友好,张骞出使西域,大汉朝的马蹄踏过这里;旌旗飘飘,骠骑将军西击匈奴,汉人的鲜血洒在这里;曲中忧怨,昭君出塞,迎亲的乐曲响在这里;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蔡文姬的车轮碾过这里。芸芸众生,虽然他们早已被封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门关见证了他们的曾经存在,铭记下了这些历史的凄美篇章。

玉门关,是血与泪的铭记,是生命存在的见证,是历史走过的痕迹。

2平凡渺小

大汉盛世,并不朗朗乾坤:玉门关忘记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汉臣子;忘记了骠骑将军一场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忘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惨剧;忘记了大漠黄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独;忘记了文姬的两个孩子遥望着母亲远去车影是那双后会无期的眼睛。芸芸众生,他们早已被历史所遗弃。因为他们在大汉如此盛大的辉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门关,是平凡与渺小的深渊,忘记了沧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历史走过的一片茫然。

3记平凡,忘记了的辉煌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当和亲的曲调早已消失在广袤的天空,当尘埃早已掩盖了车轮碾过的痕迹,当时间早已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痕。此时的大汉早已化为一堆堆黄土,留给人们的早已不是曾经的辉煌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难道这个就是玉门关铭记下的大汉?这个就是为中华民族赢得至高无上尊严的大汉?时间可是抹去一切。经过了XX过年岁月的侵蚀,大汉朝早已辉煌不在。因为它只属于历史,永远只是丹青中壮丽的一笔,只可远观,远的足以让人去忘记,最后只剩下一个粗犷的轮廓。

当大汉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纪的夕阳中,无论是昭君还是蔡文姬,无论是张骞还是霍去病,却依旧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传奇与瑰丽。这些被历史屏弃的 杂质被万丈光芒掩盖的珍珠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田。因为他们虽生的平凡,却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们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汉的回忆里;因为他们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因为只有生命的绝响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

谢谢大家!


历史的天空演讲稿


海燕,在历史的天空翱翔

(一)与海燕结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的这首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塑造了大智大勇、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是一篇鼓舞人们激情、坚定人们信念的檄文与颂歌,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在语文课上朗诵这篇文章时,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情景。

诗歌是一种能够让人始终保持敏捷思维,始终保持追求激情的文学形式。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大学就如同诗歌之于诗歌爱好者的意义,神秘而令人向往。还记得进入大学校园后,我第一个报名参加的社团就是海燕诗社。

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当我们的团支书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时,我是何等地激动,我被录取到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第一高等石油学府——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入学的第一个月里,各个社团在校园里到处张贴海报、宣传单,在新生宿舍楼前设立咨询点,都在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这些社团对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充满了诱惑,但是谁知道有多少人报了名以后在社团中能坚持多久,或者报了名以后干脆就没有参加?谁又知道有多少人在社团中能够汲取营养、受到锻炼、发展成长,为将来的人生奠定素质基础呢?我第一个报名的是海燕诗社,受好奇心的驱使,后来还报了大学生通讯社(简称大通社),再后来还报了风华文学社。

大学的前两年,一方面由于在校学生会担任副主席,还兼校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课课业繁重,因此,海燕诗社的活动参加得很少。由于当时大通社比较活跃,所以这一时期参加大通社的活动较多一些,经常写一些“豆腐块”通讯在院报上发表。当时大通社社长是龚雪红(勘探85级),在大通社里共同战斗过的同仁还有尹长春(炼制86级)、王德钊、陈勇、刘铮(勘探87级)等人。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是1988年正值学校35周年校庆前夕,院报和大通社联合派出十大学生记者奔赴祖国各地,到石油石化企业采访校友,受几位同仁的推荐,我有幸被选中并理所当然地被派往大庆油田。这一年的暑假,我采访了优秀校友、后来被命名为 “新时期铁人”(1997年命名)的王启民(地质57级),并以《辛勤劳作三十年,硕果累累多贡献》为题发表在1990年《石油大学报》的第四期校友总会专号上。王启民当时任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现在我们正坐在大庆油田办公大楼同一层的办公室中为大庆油田的新时期会战而努力工作着。

作为海燕诗社的社员,我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从青岛军训回来以后由校学生会社团部举办的迎新生联欢会。当时我是海燕诗社方队中的一员,我还朗诵了在军训期间写的一首诗《绿色的魅力》,这首诗后来还获得了“绿色营地”征文二等奖。再后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海燕诗社的活动。但是因为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主管社团部,同时也因为对诗歌的热爱,所以更加关注海燕诗社的活动,更加关注《海燕诗刊》。

大三以后,我担任了《海燕诗刊》的副主编,按照现今社会上的分类,这属于技术职务。从这时起,参加海燕诗社的活动便多了起来。诗社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研讨会、诗歌展览和演讲会等活动。我们在长廊里举办了“星星雨”现代诗歌展览,主要展览了校园诗坛中现代派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作品,目的在于向大学生介绍和展示现代派先锋派诗歌。我们还在一教楼举办了一次海燕诗歌展览,我记得其中有一首储87-2班张文东写给毕业生的诗:《到大西北去》。

海燕诗社和风化文学社还经常联合举办演讲会。那时的演讲都是在会前写好演讲稿背下来,然后到会上再加上表情和动作,实质上是一种背诵会,或者干脆就是朗诵会,因为有的人还带着稿子上台。在一次演讲会上,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潘印惠(储运89级)怕背不下来,就将稿子带到了台上,但又不好意思明面看,于是拿在手里,放在讲台下面偷偷地看。讲着讲着,一不小心,失手把演讲稿掉在了地上,这位来自四川的小姑娘很有胆量,她大大方方地将稿子捡起来说:“大家看到我紧张了吧?把稿子都掉在地上了,那好,下面我不用稿子讲了”。那天她后来脱稿讲,发挥得很好,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也就是在那次演讲会上,我们开始提倡无稿演讲,开创了校园演讲的新风。

诗歌创作研讨会或者座谈会是经常举办的,有时范围大一点就张贴海报告知时间地点,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有时范围小一点就通知部分诗歌骨干参加。在第14期《海燕诗刊》发行式上,我做了题为《驾驭诗之犁》的发言,讲了“研究”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研究是带有学术性的字眼,我提倡在诗歌活动中增加一点学术气氛……在这期《海燕》的作者群中,据我所知,高柳、钟小坡、墨友、潘印惠、也野和亦凡等人的学术气氛就很浓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诗歌的问题,有时候带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各自分头去探求答案,然后再聚到一起交流探讨。正是这样,所以他们才在诗歌的田地里取得了很快的进展”。

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们几位热爱诗歌的人形成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会经常提前下晚自习或者在学习轻松的时候干脆不去上晚自习,我们或聚在学二楼东侧的两间办公室,或坐在晚风中的操场上,或漫步在荟萃湖畔,我们或谈诗,或交流哲学,或聊人生,或话友情……几个人虽说是校园诗坛主力,但我们却经常聚在风华文学社的办公室,因为当时陈璞(采油88级)是风华文学社的社长,我也在风华文学社任了一个副社长。我还为《风华文集》做了三期的美编,设计了三期的封面和插图,好象是第十五期、十六期和第十七期吧。当时设计的封面是一个系列,两个是横版的,两个是竖版的,遗憾的是在校时只用上了三个,最后一个竖版的,参加工作以后用在了我的自印诗论集《鹅卵石》上。

对于读书或者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我便是在这种聚会中取了一个捷径。我当时由于已经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这些毕业后会很有用处(因为我毕业后必定是要回大庆油田的,必定要从事我学习的专业)的课程,我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因此读的课外书相对少了些。便是在这种聚会中,在与他们的交流和研讨中,将他们读书的精华与感受尽皆吸收过来,据为己有了。于是,尼采、萨特、叔本华、弗洛伊德、艾略特等等现当代西方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理论、学说、作品等,全都成为我思想和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后我公布这件事情,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会向我收取解读费之类的。

(二)那本叫作海燕的诗刊

在我任副主编时,《海燕诗刊》的主编是邵伟,钻井87级的,个子不高,头发很倔强,人很厚道,性格温和,诗歌功底深厚,编诗很敬业。他最擅长写乡土诗,在诗歌中他以极强的自然观念在小村的田头探研着新乡情主义哲学,通过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乡土的哲学认识——人类对土地的图腾般的依恋。他当时很有成就的诗作有《垄上行》、《麦收季节》、《暮归》、《稻草人》、《冬天的故事》和《对红薯的遥远记忆》等。遗憾的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繁忙,这位诗歌功底深厚的诗人却不再染指诗歌,而我这位诗歌功夫欠缺的人,却在业余的时间里对于诗歌一直不肯罢休。我们在一起编了两期《海燕诗刊》,第12期以他为主,第13期以我为主,我还参与编了第14期。

我参加的第一次编务会议是一天的下午,我被通知参加海燕诗社的一个会议,开会之前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在学四楼一层东侧的海燕诗社办公室,那时学校较大的社团都有一间办公室,我坐下以后,主编邵伟说是编务会议,就拿出来很多稿子分发给我们。当时编的应该是第12期,我们就在那里看稿子,并互相讨论。那时我才知道编辑的权力是很大的,你对作品可以任意宰割,可以依照你自己的好恶去遴选,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去修改,甚至可以依照作者与自己的关系而择取。这也是多年以后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作品很不像样,但仍然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原因。在这次编务会上我认识了当任社长张卫东(钻井86级),认识了张乐勇(钻井85级),认识了林楠(应化87级)。当天下午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到了快开饭的时候,我提议将稿子带回去编,于是卲伟主编和张卫东社长又分别提了要求,我们便散去了。

《海燕诗刊》在文革后恢复编印,是每年两期,基本上是每学期一期。每期厚度因纸质和作品数量而不同,每期收入的作品数量也不一致。《海燕诗刊》的封面都是绘图纸彩印的,内文是用铅字打字机,后来是用四通打字机打的蜡纸,是用不足60克的普通书写纸油印对折后,上机器切出书脊,然后糊上封面再上机器切齐天头、地脚。在我的印象中,封面上的图案一共变换过三次,第一阶段是著名油画家高泉画的油画《海燕》,上面有两只海燕在翱翔,下面是涌动的海浪,“海燕”是黑色的或蓝色的或绿色的,海浪是兰黑或者绿红或者兰红相间的色彩。“海燕”两个字是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的,在封面上有时横着排有时竖着排有时错落着排。好像是因为在诗社人员更替中把题字和封面画的锌版弄丢了,所以李铎的题字和高泉的油画没有延续下来。第二阶段的图案是学校主楼广场上的“创造太阳”的照片,题字仍然是李铎的,第13期的封面图案属于这一阶段的那种。第三阶段是钟志毅(英师89级)设计的封面,字是他画出来的幼园字体,是 “海燕诗刊”四个字,我只见过一期,应该是1990年编印的第14期。再以后我离校了,便没再见过后来编印的《海燕诗刊》。

在我一直到前几年还保存的《海燕诗刊》中,第一本是1984年的,这一本没有封面,直接映入眼帘的便是目录,但这一本好像并不是《海燕诗刊》复刊后的第一期。最后一本是1990年编印的,是第14期,我记得主编应该是郭慧军(炼制89级),封面是钟志毅手绘的一幅以黑色的线条为主的抽象画,深红的底色,极为庄严、凝重。这一期的内文插图也是钟志毅,风格都是抽象中融会了凝重的,给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甚至咄咄逼人的气势。遗憾的是,在一次次搬迁过程中,这些《海燕诗刊》并没有都保存下来,现存的只有三期了。

第13期的编辑印刷工作都是我负责的,由于内文的纸较厚,以及作品较多,所以这一期整体上也较厚。这一期是1989年12月编印的,取了一个别名叫“八、九十年代跨越号”。第13期由于当时经费不落实,稿子编好后拖了很长时间,打字、封面设计、付印,我都亲自一趟趟去跑,盯在印刷机旁试印,将封面图案制版,那时好像已不是锌版了,而是树脂版。当时很艰辛,感到很无助,那天在印刷厂的楼梯上,迎面碰到一个中年女外教,我们并不认识,迎面走过时她向我友好地一笑,以示打招呼。这让我想到西方人的开拓精神,让我想到西方人爽朗、开放的性格,这友好的一笑使我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把那一期所有的工作做完,这是我为《海燕诗刊》所作的最后一点具体的工作。

三年以后,因为学校要压缩学生活动经费,压缩学生主办的出版物,取消了《海燕诗刊》和《风华文集》,编印综合性刊物《石油大学生》,海燕诗社和风华文学社也被合并为文学协会。这两个建校之初就成立,文革期间遭到停办又被热心的大学生们在恢复高考以后恢复起来的,使这所工科院校显得更具有文化传统的文学性社团,继文革之后再一次遭受了毁灭性的命运。多年以后还有谁会想起曾经红火一时的“海燕”?坐在秋季的北方,我双眼漠然地望着远方渐进荒芜的天空。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大四毕业实习时,我带着一批诗稿坐在利津采油厂的一间宿舍里,写下的一篇评论——《有个夜晚,星光灿烂》。在文章中我写道:“校园诗坛的流动性很强,一批校园诗人蝉噪一阵,便会有另一批亮相登台。我便属于秋后的蝉一类,虽鼓噪不了几天,但总很愧疚未对这块偏僻而闭塞的天地多唱几支歌,所以愈是想利用最后一些绝无仅有的机会沙哑地说些什么……最近我读了几位低年级诗友的诗,我感到眼前的空间澄澈起来,也凝重起来。他们以一种思索的目光逡巡生活的领地,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一种沉重、一种潇洒、一种迷茫和一种勇气。我不敢妄加评说他们的诗歌水平,只是将自己的些许感想说出来和诗友们交流。当然,也不妨让荒原上那些枯朽的树们、那些衰败的草们听一听,好让他们也激动一番,也青春一次……

一位名人说过:轻视自己,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们的校园诗坛有着光辉的历史,有许多诗友不仅在校园中很有影响,走上社会之后,也很有成绩。这几位低年级诗友的诗,我读后感到一种兴奋,只要努力,我们的校园诗坛就不会冷场……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诗坛才会更加活跃,我们脚下这片荒凉的盐碱地和我们头顶这片风沙混浊的天空才会充满生机。我是校园诗坛的退伍兵了,坐在秋后的远方,我期待,有个夜晚,星光灿烂!”

(三)海燕,那些走过的道路

现在回忆起来,在我的大学四年里,海燕诗社应该是换了五任社长。第一任社长闫光才(地质85级),毕业以后留校在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工作,后来调离了学校。第二任社长张苓(热工87级),我依稀记得那时她既当社长又当主编,编印了一期《海燕诗刊》,应该是第11期吧,是女性作品最多的一期。她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廊坊分院工作,十年之后离开国企,目前是北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的总经理。第三任社长张卫东(钻井86级),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这一任的主编是卲伟,现在胜利油田工作。第四任社长蔡晓瑛(勘探88级),这一任的副社长张海云(钻井88级)现在中国石油报工作、司江伟(勘探88级)留校工作,理事长丁开(体育88级)毕业后在《胜利报》工作,现在《深圳日报》工作,秘书长潘印惠现在胜利油田工作,主编是卲伟,副主编是我,美编钟志毅现在东营市工作。第五任社长谢智勇(管理88级),理事长是丁开,他这一任的主编郭慧军现在华北油田设计院工作,副主编陈璞现在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工作,美编是钟志毅。

在我离校之后,海燕诗社的社长传给了赵建忠(焊接89级),现在胜利油田工作。还记得在我离开校园的一个月前,有一天中午,赵建忠来找我,我们坐在门前有雷锋雕像的那个自习室外背阴的墙脚,谈了许多关于诗歌关于人生的话题。我毕业时,我们依依惜别,他送给我一本书,一个日本人写的中国古代的圣贤《孔子》。

上面所说的是我在校四年时间里海燕诗社骨干人员更替的情况,那天与同在大庆油田工作的窦同关回忆起海燕诗社的历史。文革后海燕诗社的历任社长是:第一任社长许开煊(矿机81级),毕业后分配到玉门油田,后来调回四川油气田工作;第二任社长窦同关(热工84级),毕业后回到大庆油田工作至今,仍然爱诗仍然写诗,毕业后写的诗更加先锋更加现代,曾在《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与他人一起出过诗歌合集;第三任社长何伯阳(政干85级),毕业后回到中原(濮阳)油田工作,诗写得较少,但写作还是很有成绩的,1999年在《重庆日报》发表微型小说《网情》,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与他的《网情》有很多相似情节;第四任社长闫光才;第五任社长张苓;第六任社长张卫东;第七任社长蔡晓瑛;第八任社长谢智勇;第九任社长赵建忠。

后来赵建忠又发来邮件作了补充:第十任社长郭慧军,理事长龚霖(焊接89级),秘书长毕彩霞(化机90级);第十一任社长赵冀(采油90级),主编杨蕾(测91级);第十二任社长盖永华(储91级),理事长贾浓铀(储91级),主编柴生梁(财会92级);第十三任理事长冯闯(物探92级),主编张传义(泥浆92级)。柴生梁、杨蕾、冯闯和张传义虽然我都没有见过其人,但在编辑《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时,他们的作品我是很赏识的。据说在校时柴生梁就与他人正式出版过诗合集,我更是钦佩这种诗歌行动能力了。

也就是说,在文革后,海燕诗社恢复以后在其历史上有十三任社长。“十三”——耶稣遇难的日子,海燕诗社在经历了十三任社长之后,也凤凰涅磐了。但在对诗歌的深深回忆之中,我仍然能看到海燕在历史的天空中高傲地飞翔。

(四)走向缪斯之路

有人说,当你开始回忆旧事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垂老了。但对诗歌的回忆,却使我重温青春的激情。

在大一、大二时,我几乎没有参加海燕诗社的活动,但我并没有放弃诗歌。为了进一步从诗歌理论及创作方法上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参加了吉林春风文学函授讲习所诗歌班的学习。讲习所定期寄发名家编写的教材,我定期向讲习所寄送诗歌作业及创作体会,老师则认真批改作业后寄回。当时,对我的那位辅导老师的印象是有些“古董”,他对艾青、郭小川、何其芳等名家大家的诗风比较推崇和坚持,而对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派的诗风不感兴趣,所以有时较难于沟通。但不管怎样,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还是收获不小,除了圆满结业之外,因为我在学习期间在报刊上发表过诗作,所以荣获了“优秀学员”称号,还发了荣誉证书。

这期间,我参加了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写作水平测验大赛,获得了诗歌二等奖,该赛事还为此奖订了级——地市级水平。这是对我诗歌“段位”的第一个评定,也是我学诗以来第一次在诗歌大赛上获奖。

在学写诗歌的同时,我于大二时开始研究诗歌。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坐在图书馆二层的阅览室里,我开始研究校园诗歌现象,写下了我的第一篇诗歌评论——《诗,应该走向生活》。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大学期间又写了数十篇诗歌评论,乃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仍然在研究诗歌,在写诗歌评论。这些评论有评论他人作品的,有研究诗歌现象的,有畅谈创作感受的,有记录读后感想的。这些评论有《寻求独特的诗思》、《诗歌中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意识流的文学使命》、《把空间留给读者》、《城市街头的笛声》和《关于石油诗》等。参加工作以后,我还将撰写工程技术论文的方法引入诗歌评论中,使评论的写作方法为之一新,使评论的理论性、研究性更强,在大庆市乃至黑龙江省诗歌界都引起了关注。大庆市的一些诗人还主动将作品寄给我,请我撰写评论。

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与《南疆诗刊》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做了《南疆诗刊》的记者和编辑,为《南疆诗刊》编辑“大学生诗页”专栏。编这个专栏时,我寄信与济南的几所高校——山大、山工大、山轻工联系,几所高校的同学们给我寄来了诗稿,我进行了编、改后被《南疆诗刊》采用,他们寄来了采稿信。后来我毕业了,《南疆诗刊》好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断了联系,所以没有收到那期杂志。还记得山大的一位同学取笔名为“鲁星儿”,这些同学的部分诗稿后来被编在一期《海燕诗刊》中的“他山之石”专栏中。

1990年的暑假,我和钻井88级的两位同学一起骑着三辆 28 式横梁旧单车,驱车4000 余里,从胜利油田奔赴大庆油田。我们怀着“考察祖国东部六大油田(胜利、华北、大港、辽河、吉林和大庆),了解石油,学习石油”的雄心壮志,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在学校领导的嘱托中踏上了4000里的漫漫长路。我们的壮举受到时任大庆市副市长、我们的老校友李溪源的热情接见,《大庆日报》在头版以《四千里路云和月》为题做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年之后,中央电视台还到校对我们的活动作了采访。至今,翻阅着一张张记录那段不平凡历程的照片,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还会在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其实,长途跋涉4000里路的计划从我刚一进入大学校门时就开始酝酿了。但要想顺利完成这个计划,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健康的体魄。为此,我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都坚持冷水浴,不论春夏秋冬每天都坚持蹦台阶,足足坚持了三 年!

在这4000里的考察中,也激发了我诗歌创作的激情,一路上我写下了《黄河桥上,一种重复的感受》、《古潜山》、《昌黎,那座蒙尘的古塔》、《山顶,那座废弃的烽火台》、《题孟姜女像》、《大官厅石坊》、《七月,生命的独旅》和《北中国,你这片土地》等许多诗篇,后来这些诗作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并被收入多种诗歌选集。

(五)乘着海燕的翅膀飞翔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杨州。与诗友聚会的那些日子只是在记忆的深处偶尔翻晒一下,青春的时光早已不再了。那时海燕诗社经常聚会的人中有卲伟(笔名高柳)、陈璞(笔名墨友)、蔡晓瑛、钟志毅(笔名钟小坡)、郭慧军(笔名唯谷)、潘印惠(笔名晓盼,这个笔名是我在编稿时取的,未征得本人同意),为了便于记忆,我在多年之后的一篇文章中将这个聚会群体命名为“海燕七子”。临毕业的这年,我恐怕青春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冲淡,于是同卲伟商量编一本这几个人的诗歌合集,便和卲伟一起动手,约稿、选稿、编辑、排版,卲伟写了一篇后记《青鸟殷勤为探看》,我作了序《火红的月亮》。老教授林世洪先生为诗集题诗一首,勉励我们这些年轻的诗友:

三阳开泰柳轻轻,品卷案头绿荷生。

文朋文友文思涌,诗友诗情诗意浓。

超越自我破小茧,融入洪流唱大风。

但愿主体衡客体,莫负青春万里程。

我找到山东省青年诗人、出版社的刘庆华老师给写了篇评论,刘老师谦虚地写下了《六人集读后随笔》的题目。刘老师对诗集中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学创作较之轻歌曼舞所创造的文化氛围,要更丰富更深沉更物质得多……这些朋友们或许也跳舞,但我敢断言,他们的舞步一定不那么轻盈,因为他们的肩膀上扛着那么深沉的大脑,思想和感情都那么深沉。这些诗稿放在我的案头时,我分明听到了写字桌的吱嘎声响,感到它简直要不胜重负了。这些诗稿让我感动与钦佩。语言凝重、诗艺纯熟且不说,单这一份份不同诗稿所透露出来的一双双观察世界时不同眼神的眼睛,就逼迫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个站立在面前的灵魂的诱导。对这些滚动两只眼睛/成为自行车的双轮/踏遍你的河山(李杰训的诗句)的人,诗艺的评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当时的稿子主要是我编的,对大家提供的作品进行了筛选,对部分诗句作了删改。将每个人的作品设为一辑,根据每个人的作品特点给每一辑起了名字,分别是“太阳的光流”、“另一个世界”、“乡土系列”、“生命意象的画板”、“信手拈来的钥匙”和“梦龄的日子”六辑。诗集的名字取为《红月亮》,书名是由叶惠民(笔名叶子,油藏88级,当时已经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小说写得特别好)题写的,我设计了封面图案及内文插图。在校时并没有完成全部工作,毕业后我把所有的稿子带回大庆油田,在那个北方落雪的冬天,在刚参加工作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完成了所有的编辑、印刷工作。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蔡晓瑛后来没有提供作品,所以海燕七子收入作品集的只有六位。

师长的教诲和鼓励令我热血沸腾,于是诗情洋溢,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与激情,又诞生了编选《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的念头,因为精力、阅历、能力等种种原因,在校园时未能实现。但诗心不死,尽管毕业时各位诗友分道扬镳,以诗人的镇定忍住分别的悲伤和泪水;尽管诗友们说进入社会的熔炉之后,你诗歌的棱角将会被磨圆;尽管在纷繁的世间行走的十年也有些许辛酸,但诗歌在我心灵深处的切肤命缘始终没有泯灭,编选《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的心愿也未泯灭。

十年,这个心愿在我匆忙的人生间隙,在梦的底部,在些许疲惫的心灵深处经常浮现。一种对于石油、对于大学、对于诗歌、对于历史的责任感时时刻刻激荡着我,令我无法放弃这经年已久的信念。终于在世纪之末的1999年,我振奋精神、下定决心,无论克服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完成这一夙愿,为石油、为大学校园、为世纪末留下一份诗歌的鉴证。尤其张海云1999年9月来大庆时,我们谈起诗选编辑情况之后,就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

编选这样一部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诗选集,组稿工作是十分艰难的。由于我对《海燕诗刊》搜集、保留得较全,还有《风华文集》、《石油大学生》以及《石油大学报》、《萃园诗刊》(教工诗社刊物,发表部分学生作品)和一些文学作品选集等,所以在《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中,是以我们石油大学(华东)的诗稿为主体的。诗选编辑过程中,由于我事务繁忙,后来又工作调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而且出版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所以历经三年之久,才使这部有史以来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的石油大学生诗歌作品的综合性选集得以面世,也算是填补了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的一项空白吧。

今年以来,我见到了许多与海燕有关的人。先是四月份在北京的一次校友聚会上见到了张苓,五月份又在北京的一次校友聚会上见到了张海云。后来七月份在北京开会又遇见了郭慧军,第二天他请我吃饭,还约了海云在一起。 八月份我们到胜利油田调研含油污水及含油污泥处理技术,那天晚上又同卲伟、赵建忠和盖永华相聚在一起。张苓在致力于经营民营企业,热衷于高尔夫球场上昂贵的物质消费,郭慧军被繁重的工程设计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已失去了早年创作先锋派诗歌的锐气,循规蹈矩地从事着油田地面工程设计,卲伟沉溺于繁重的公文写作之中,习惯了程式化的写作,也早已淡忘了富有青春激情的诗歌。当然我理解,这也是他们很无奈的事情,拖家带口的生存需求以及迫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使他们无暇顾及诗歌,早已疏远诗歌。但我相信,在心灵的底部,他们不会忘记大学时代那段与海燕共同飞翔的诗歌生活,他们不会忘记海燕。

现在,张海云还经常与我交流诗歌,但是也已经凝练到古典诗词的精度了。赵建忠和盖永华对我说:师兄,我们正在策划建立一个诗歌网站,或许就叫海燕诗歌网站吧!那天,我们喝了许多酒,在黄河入海口那片我们学习生活过的、我们歌与哭过的土地上,又燃起了诗歌的激情,又燃起了海燕的激情。他们说,积极性很高的还有柴生梁,我记得这位诗弟,他是财会92级的,在编选《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时,我就很赏识他的诗作,诗歌写得很好,很先锋,很锐气,很哲思。我建议他们组织出版一部海燕诗社骨干力量的诗歌合集,大家都说可以操作。那天结束时,我们在一位俄罗斯画家画的一幅我国著名山水风景——《桂林山水》前面合了影。我想象着诗歌的雄奇与俊美,我想象着诗歌的温润与抚慰。冬季快要来临的时候,在落雪的北方,我期待着海燕的飞翔。

毕业以后,我在诗歌写作和研究方面一直不敢懈怠,迄今已在《诗刊》、《诗林》、《大诗人》、《青年文学家》、《东岳诗刊》、《地火》、《岁月》、《石油神》、《吴都艺苑》、《大庆文艺》、《现代职工报》、《中国石油报》、《石油文化报》、《石油大学报》、《大庆日报》和《大庆油田报》等报刊发表诗文、评论作品数百件,出版了诗集《那片家园》、《燃烧的渴望》、诗论集《把空间留给读者》,自印诗论集《鹅卵石——关于诗的文字》,主编《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大庆新生代诗人诗选《定义龟裂》。有诗歌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自选诗》、《中国诗人自选代表作》、《世纪末·中国实力诗人诗选》、《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新生代诗人诗抄》、《诗情满龙江》、《大庆文艺评论》和《大庆文艺四十年作品精选》等20余种选集,多次获全国诗赛大奖,创作成绩及简历收入《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年鉴》等大型辞书。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为《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年鉴》、《青少年文学报》编委、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青少年文学创作联谊会会员、中国诗人档案馆诗人……

无论在通向缪斯之路上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我是乘着海燕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

读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它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怨,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

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铭记与忘记,一对矛盾,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这样的“一体”,只有郁闷关。

铭记下的凄美篇章

大汉风采,昭昭日月:为和平友好,张骞出使西域,大汉朝的马蹄踏过这里;旌旗飘飘,骠骑将军西击匈奴,汉人的鲜血洒在这里;曲中忧怨,昭君出塞,迎亲的乐曲响在这里;“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蔡文姬的车轮碾过这里。芸芸众生,虽然他们早已被封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门关见证了他们的曾经存在,铭记下了这些历史的凄美篇章。

玉门关,是血与泪的铭记,是生命存在的见证,是历史走过的痕迹。

忘记了的平凡渺小

大汉盛世,并不朗朗乾坤:玉门关忘记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汉臣子;忘记了骠骑将军一场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忘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惨剧;忘记了大漠黄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独;忘记了文姬的两个孩子遥望着母亲远去车影是那双后会无期的眼睛。芸芸众生,他们早已被历史所遗弃。因为他们在大汉如此盛大的辉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门关,是平凡与渺小的深渊,忘记了沧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历史走过的一片茫然。

铭记下的平凡,忘记了的辉煌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当和亲的曲调早已消失在广袤的天空,当尘埃早已掩盖了车轮碾过的痕迹,当时间早已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痕。此时的大汉早已化为一堆堆黄土,留给人们的早已不是曾经的辉煌——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难道这个就是玉门关铭记下的大汉?这个就是为中华民族赢得至高无上尊严的大汉?时间可是抹去一切。经过了2000过年岁月的侵蚀,大汉朝早已辉煌不在。因为它只属于历史,永远只是丹青中壮丽的一笔,只可远观,远的足以让人去忘记,最后只剩下一个粗犷的轮廓。

当大汉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纪的夕阳中,无论是昭君还是蔡文姬,无论是张骞还是霍去病,却依旧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传奇与瑰丽。这些被历史屏弃的“杂质”——被万丈光芒掩盖的珍珠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田。因为他们虽生的平凡,却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们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汉的回忆里;因为他们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因为只有生命的绝响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1000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1000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百年之前,英法的坚船利炮,日俄的烧杀掳掠,点燃了圆明园的熊熊烈火,也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耻辱之火。于是,中华志士兴戊戌,举辛亥,欲救中国于苦难。可,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仍是黑沉沉的一片,不见一丝曙光。

中国啊,你路在何方?历史啊,你将作何选择?

世界在期待,人民在等待。

看!湘江之畔,黄浦江边,紫禁城下,黄鹤楼旁,一星星,一点点,那是什么?是星星之火,是大有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他们在慢慢聚拢,悄悄积聚,终于,他们凝聚了,凝聚成了照彻神州的火炬,凝聚成了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火炬。他,火炬,就是中国*。

中国*,历史的选择,历史的伟大的正确的选择。他引领着中国人民,从广东到武汉,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陕北,从瓦窑堡到北京,南征北战,纵横决荡,扫荡了土豪劣绅,驱逐了日美敌寇,覆灭了蒋家王朝。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历最光辉灿烂的一日,这一日,伟人登上*,声贯千古,语震寰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界所有无产者为之欢呼。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西方帝国恨得咬牙切齿。他们无耻的预言:无论任何人都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可是,它忘了:中国*有能力破坏一个旧世界,当然也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它忘了:中国*,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的伟大的正确的选择。

建国之初,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迅速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爆炸原子弹,确立大国地位;大庆油田的建成,长江大桥的通车,无不预示着新中国的全面发展。

中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从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下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花蕾:建立经济特区,部署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一国两制,逐步创立*理论,使中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世界为之惊呼:中国崛起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的不断的成熟,中华大地喜事连连:港澳回归,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百年梦想终成现实;长征腾空嫦娥奔月,中国古老的传说不再是痴人说梦;加入世贸,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全球的真正的一份子。21世纪,中华民族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全世界都开始聆听他的声音。

新时期的中国,新时期的中国人民,正在用富裕的生活,强大的国力,尖端的科技,博大的胸怀,告诉天下的人们:

中国*,无愧于历史的选择。


关于《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 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以上精彩《有关历史的演讲稿》内容由我们的范文资讯网演讲稿频道小编整理而成 ,如果以上内容对您还没法解决写作需求,可以继续浏览我们为您准备的“演讲稿历史”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