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生命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导航 >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教育教学反思》,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篇一:生命教育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生命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中学教师在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两纲”提出的具体要求,本人尝试性地进行了一节生命教育的研究课。

此次研究课主要结合特奥运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展开教学。在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由于翻阅和查找了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在课的导入部分,播放了澳大利亚激励演讲大师约翰·库缇斯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对生命的坚强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结合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海伦·凯勒的事例从而引出生命教育的话题。课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用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来说明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话题。第二部分是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基础上提出要更多地关爱他人生命这一话题。在讲解这一话题时运用了桑兰、特里萨修女、特奥等事例,同时将他人的范围扩大化,指出不仅是关爱人的生命,还要关爱动植物的生命,由此才是关爱他人生命的全部内涵。课的最后部分是学生的感悟部分,请学生在《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歌声中写下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体现本课教学结果的过程。

当然,这节课上下来也有不少遗憾。虽然课前的环节设计是丝丝入扣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还不够均匀,最后学生感悟的部分其实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可惜迫于时间关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而后也只叫了2个同学起来交流感想。而反过来看,之前我讲解的部分显得有些冗长,有些道理本可以学生自己悟出,但我却在讲解过程中一并点明,由此就总体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二期课改的实施中,作为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我要不断探索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及时总结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成为我在进行生命科学教学时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二: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大凡在中国,只要说到课堂教学,大家脑海里便会映射出一群孩子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很常虔诚地望着一个同样是非常职业形象的老师在呕心沥血地讲解。如今,人类在进步,教育观念在更新,今天的教育,更加注重的心与心的碰撞,而非形式了。生命又是所有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一切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因此生命教育更需要学生在自由空间进行。

首先,更新观念。

我们要从树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的观念。“生命教育”它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等同起来,否则,我们就会走上照本宣科,甚至偏离以人为全的指导方针。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这是生命教育能有自由空间的有力保证。但这又不等于说生命教育是“老虎咬天无从下口”是大而空的了。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生命教育得与三大载体相联系,能创设或是提供学生容易接收的情景。

其次,思想上依托教材,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形式上不拘束于课堂。

学校的树木常常被学生无情的攀折,尤其是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那些残枝断叶更是比比皆是。刚好我教学四年级上册《呵护生命》一课,我把握了教材的思想内容后,把学生们带到花坛里,让学生感受这些生命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们坐在树下,依着花丛,一起讨论怎么样保护他们呢?后来,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一个班管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再后来我们想出了更人性化的名字“领养小树”。这一活动经过孩子们用书面材料的形式报交到大队部后立刻得到了响应,今天,您再踏进实时就会看到我们的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树木领养牌了。就这样,我的课落实了,孩子们也真正地用行动去呵护了身边的小生命,这些企是课堂中枯燥的讲解所能达到的?

最后,合理整合,高效教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们这套教材的很多课可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活情境里进行教育。今年六月上旬,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次“走进无声世界”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本是一群看在他们眼是残疾人的同龄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时,他们的折服了。有的甚至发出感叹“他们真了不起!”“原来残疾人也可以比我们正常人更了不起!”当孩子们看到这些聋哑的儿童们为了回报社会对他们的爱而去社区里服务的宣传展板时,他们一个个沉默着,我知道他们也在想自己是该学习这些同龄人小伙伴的时候了。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生命教育》四年级上册第4课《幸福的生活》和沈旎老师主编的六年级上册第4课《“我”只有一个》这两课的整合了。《幸福的生活》无非是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是有他人的关爱中长大的,我们也要学会给予他人的爱;《“我”只有一个》是为以让学生明白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要从小学会欣赏自己、悦纳自我。这两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可是有过这方面心灵上震撼的经历的孩子恐怕就不多了。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更一些像“走进无声世界”能鲜活地教育孩子们的活动,就可以把更多的课有机的整合了,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篇三: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3、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谈生命教学反思


篇一:谈生命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针对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强调朗读。我虽然注重了朗读,但是,从整体来看,朗读还是不够。在理解内容、分析比喻句的含义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因为,学生阅读完之后,好像又懂得了一点意思,有说不出,也说不明白,没办法,只好临时改变主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多次的指导。另外,在品析句子的时候,也花了不少的时间。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缺陷很大。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我最迷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想在理解作者的感情的问题上,进一步拓展,但也未能达到要求,在下一篇课文尽可能做得更好。

篇二:谈生命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冰心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1940年,冰心闲居重庆郊外的歌乐山,在美国 的《读者文摘》上看到了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

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她把它译为: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并写下了这篇散文,发表于1947年的《京泸周刊》上。这篇散文蕴含的哲理,是冰心对生命的认识,离不开冰心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足见她的地位,基于本单元的知识要求和文体特点,这篇文章我以“读”为主,安排了读、议、写三个环节。

2014年3月底,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来我校调研九年级复课及课改工作,我刚好讲到这一课,魏勤玲老师和段老师以及我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听了我这节课,一起评课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一、激情导入。我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孟子的“舍生取义”,裴多菲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讨论的话题是“生命”。

二、有感情的范读。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朗读必不可少,发挥我的朗读特长,我配着优美的钢琴曲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虽然费力费时,但效果极佳,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感知了散文的内容,感受了散文的优美。

三、课堂的第二大环节,是学生的读与议,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为大家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开始的时候,学生有秩序的依次站起来回答,到后来,学生抢着争着谈自己的看法,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突破了这节课“赏析句子”这一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观点。

四、课堂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对于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我适时评价,或补充,或提示,或点赞。李思敏同学纵观全文,谈了自己对“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这句话的看法,我表扬她评价的很准确,她顿时信心倍增。

说到此,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节课我安排了读、议、写三大环节,但却始终没有谈到“写”这一环节。是的,由于在学生“议”的这一环节中,学生激烈的发言占时过多,第三个环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个比喻句,你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 “写”的这个环节没有进行,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由于这一环节没有按计划进行,也导致课堂结束的比较仓促,这是这节课的第二大缺点。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

篇三:谈生命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用名言导入后,推荐课文和作者,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落实字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基础,积累。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层意思,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三个板块:探究了解,主要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特别是品读不够细腻,不够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不够,学生的交流不够开放,不够精彩。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相应地好起来,这一节课将会更圆满。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篇一:生命的壮歌

这一课的教学,我在组内三个班分别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带着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再细品深读;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感悟。

在三次教学中,我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1、用小标题进行概括。这是我们四年级第一词进行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的主要内容。小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示。因此,练习写小标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列小标题可以有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

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然后边读边看。看看哪个词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2)浓缩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词组,最后把几段小标题进行比较平衡,使其结构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但在整个教学中,我并没有讲清楚这样两个方法,以至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概括出的小标题往往就造成结构不统一,以至于在交流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对于生命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羚羊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但是却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

3、依托“美读”体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谈到了这一点,但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概括、品读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削弱了“美读”体悟的环节,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还是显得略微浅显和浮于表面。

篇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在教学了课文《生命的壮歌》后,感动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在教学时,文章本身感动了我和许多学生,同时我联系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例,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在上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去写小练笔,练笔采取了写“”这一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产生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当看着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我心里感慨万分,因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弱小生命间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在地震来临时,生命是如此顽强,人们的互助与献身更令人敬仰,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坚强的克服任何困难,团结在一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篇读后感,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篇三: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有“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再塑生命(一)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二)

《再塑生命》这部感动了亿万读者的经典篇目,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是那样的经久不息,挥之不去。在讲授《再塑生命》一文时,我尤其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一、走进文本,渗透生命的意识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李白等等。学习《再塑生命》,要求同学们提前搜集海伦凯勒的资料,在了解作者的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向海伦凯勒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解读文本,领悟生命的真谛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深入的研读课文,分析莎莉文老师“教的艺术”。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体会海伦凯勒“学的感受”。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在惊叹那位引领海伦凯勒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时候,也完全被海伦凯勒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完全感染了学生们。

三、情景体验,触及生命的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在一种假设的情况之下,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明白自己最想珍惜的是什么。“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在这个情景问题的设置下,学生们把自己目前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让我很受感动。虽然问题设置的有些残忍,但是恰恰这样,才让人倍感珍惜有拥有的一切。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生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我的偶像,因为她对海伦凯勒付出的耐心、爱心以及富有教育的艺术,都是我在工作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反思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更加的美丽。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三)

《再塑生命》描写的是富有爱心的莎利文老师把聋哑的海伦凯勒塑造成一个令家长、社会和凯勒自己满意的生命的,也展示了一个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让人敬仰、令人称赞。我在对这篇较长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长文短教”的思想,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讲故事 ----- 品人物 ------ 研主旨 ----- 拓展延伸。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第一板块:讲故事,就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概述文中发生了几件事,并指导概述要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这个环节着眼于在熟悉事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二板块:品人物。《再塑生命》主要塑造了莎利文老师与海伦两个人物形象,我让学生采用跳读、品读、仿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语言等品位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选点欣赏的能力。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中。第三板块:研究文章的主旨。这是对课文知识能力的深化,我让学生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感悟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分析再塑生命的成功因素。这个环节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还学会了对事物要全面认识。我及时评价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强调在事物的变化中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获得了创造性实践,也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细腻,有激情导课,各个环节有总结有铺垫。我一上课就先搞心理测试:让学生进行心理想象,如果遇到这种不测我们会怎样,让学声依据字面解题;有深入,层层递进。理情节,品人物,研主旨,循序渐进,课堂教学线索清晰;有结尾,升华主题让学生在认识一些因拼搏奋斗而成功的残疾人士。所以增个教学过程以老师的引导为辅,以学生的读问思考为主。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悟、品、联,突出了课堂上对课文的研究和创造的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 、由于手时间限制,对文本精彩语言的赏析还不够充分; 2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扼杀了一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意见,当一个学生说作者的成长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时,我举例力争,找出好多反面例子强调主观因素,这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反驳,往往会打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教育

以前在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注重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缺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缺少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了以后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对自己教育行为反思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 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 、倾听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巡视各组的制作过程,并不时地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去,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我先是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 、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 、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 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例题:关于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信用社去询问和调查,课堂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例如:立体图形这一节接近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 ,相互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 ,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一味的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位学生

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本人还要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篇二:教育教学反思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 ,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三:教育教学反思

在课外阅读中我了解到分层教学,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在一年教学的实践中总结 ,我认为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日常生活情况,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提优” 、“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10分钟左右)。针对新授与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5分钟左右)。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革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五、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个别辅导,绝不降级。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这样的个别学生,切忌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教育

转眼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作为一名才出来的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我四年级的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篇二: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篇三: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当然也发现了不少教学中的问题,下面具体总结一下工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让学生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

1、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2、抓好学生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困生相对较多。为了坚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在开学初期就让每一位学生给自己订下如何减少甚至消灭错别字的计划,在一学期中都要照计划执行,还定期进行一些修改错字的竞赛以检查学生是否有所进步。又如在查字典方面学生一直失分率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想了很多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例如,每天利用晨检或午检的五分钟进行查字典的练习;每篇课文学之前我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点一些重点字,回家预习的时候练习查字典,这样既能提高查字典的能力,又能熟悉课文中的字词,一举两得;定期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进行查字典的比赛;这样坚持了将近一学期,再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并把这些题都集中在一个本上作为期末复习的资料。在这学期末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失分率比以前有所下降。

3、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班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差异,我采用了一些方法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提高。首先是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定期我会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写文章的方法,如从选材到如何组织筛选材料,再到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讲授时辅以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讲完理论后,再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训练,然后反馈优点与不足,就这样反复讲解、练习、反馈。

其次是让学生注重积累,培养读书习惯。我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借助,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教师里设置图书角,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书籍。

4、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 “ 磨刀不误砍柴功 ” 。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做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首先,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5、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 " 抓两头,扶中间 " ,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 " 互助 " 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 “ 吃不饱 ” ,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 “ 吃不了 ” 。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 “ 自助餐 ” 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6、存在的不足

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等,还有很多不足,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实现自身的岗位价值,仍旧还需要努力。

对于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进一步挖掘培养和,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再上新台阶。

7、改进措施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不抱怨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开展教研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

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能力训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古语“教不严,师之惰”,以此相互勉励。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重要的是在下学期如何自我提高,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它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又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因此,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本文就《生物学》中的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风格

主要是指教学方法与态度,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学取向等。在环境教育中适宜推行“进步”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即教师作为教育经验的向导,提供给学生综合话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强调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以幽默机智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处于主动的角色,通过发现、探究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1、综合性涉及自然学科、科的所有领域,所以,环境教育应重视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尽可能与各相关学科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如理解酸雨问题就要综合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

2、创新性在课堂思维方式上要让学生反常规思维、克服定势,用创新思维去辨析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如引导学生摒弃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的观点。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IpM概念,强调要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将这些物种消灭。因为这不仅有利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独特的基因库,还可以将有害生物“物尽所用”。比如说从家蝇的体内提取抗菌肽等。

二、教学方法

宜多采用“互动式”的活动课形式突出活动性和开发性。要尽量选择学生身边存在的真实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的思考,探索考察,发现所要掌握的概念、观点或应有的态度,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确立正确的环境论理。

如用“头脑风暴”法探讨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例如何才能既保护环境,又防治害虫?学生会想出许多点子——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以光治虫、育林治虫、天敌治虫等。又如用“角色扮演”法授权学生去处理具有争议性的环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活动首先要把某一环境问题的个案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和观点。如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某河流而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就此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记者、群众、工厂老板、环保人士等各抒己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很多,演讲法,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法,调查法,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将各种方法优化组合,形成一种科学方法体系。

三、教学内容

常采用“事例分析——形成概念——实践应用”的认知模式,在事例的选择上宜多采用“近距离内容”。

1、在时间上,选最近发生的事例,说明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给学生一种震撼。如沙尘暴袭击了北京城,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主要的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草地资源造成土壤沙化而引起的。

2、在空间上选用近距离的事例,说明环境污染“近在眼前”。如太湖水质持续恶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太湖银鱼产量急剧下降,说明水体遭到严重的富营养化。

3、善于“路边拾数”做到“心中有数”用最新科学数据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善于收集并分析老百姓常讲的,顺口溜等,增加环境教育的人文性。如我国大运河南段居民的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不能洗马桶盖”实际上也是许多河道受严重污染的真实写照。

4、在课堂语言中尽量增加趣味性,如地球在“发烧”——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空中死神”——酸雨等等,平时要注意收集和创造幽默的语句。

四、教学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跨越时空,使“远在天边”的问题缩短到“近在眼前”,让学生以直观的方法获得间接的经验,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可播放歌曲《太湖美》作为“水污染”一课的引言,然而歌曲中展现的美好情景已成过去,太湖已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利用CAI课件创设课堂氛围,在“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课堂上,课件中插入歌曲《有一个女孩》(讲述一个女大学生为保护丹顶鹤殉身的)并用背景“沼泽地”、“飞翔的丹顶鹤”来渲染。这种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音乐于一体的教学媒体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目前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可利用Internet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如在《环境保护》一节中,引导学生访问相关网站,网页,还可利用校园网查阅资料,与同学协同制作环保宣传网页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时机,要关注每一个重大纪念日,“有机”就“可乘”,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中。3月22日“世界水日”教育学生要“饮水思源”,6月5日“世界环境日”告诉学生要关注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篇二: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在教学《爱护环境保健康》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新思想与课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新课程精神,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我就利用课件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在街道、广场等实地拍到的破坏环境的图片。图片的直观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也让他们发出了“真脏啊!”“太可怕了!”这样的感慨。就这样,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了基础。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我选取儿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图作为范例,先让学生看图,再思考小朋友为什么把痰吐在纸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他们自己体验过吐痰,也见过乱吐痰的情形,因此谈起自己的想法,说起随地吐痰的种种危害也就得心应手了。

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出发谈自己经验、体会,构建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新课程精神。

我首先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通过图例的辨析使学生明确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其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在“延伸拓展、升华认识”这一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还可以还做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课堂的参与面广,而且活跃了气氛。

通过反馈,有的学生要写,有的要画宣传画,有的要给镇长写信,有的要做手抄报……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宣传环保的妙招果然不少,也都跃跃欲试,想为爱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就是主体,他们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逐步演变成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本节课中,当学生获得要爱护生活环境的道德认识后,为了让他们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准则,我把教学内容与教室环境有机联系起来。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环境,找找哪些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学生在观察了一番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整理卫生角,想整理讲台桌,想给教室洗个澡……接着,我便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组成各种活动小组,并布置任务,安排大扫除活动。这样,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体现《品德与生活》课“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旨。

其次,在课堂的最后,我临时增设了自己故意随便丢弃纸张的环节,意在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不仅自己保护环境,而且也敢于制止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的应变能力欠缺,在处理一些课堂中的突发现象不够灵活;其次,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过多,还有少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次,课堂的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的回答十分精彩时,没能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发挥我得长处,弥补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篇三:环境教育教学反思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期来,我校环境教育以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为重点,深化了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提高了环境教育的实效,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能力。

二、取得的成绩经验

1.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在鼓励和指导学生切实掌握环保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时时刻刻进行环保教育。

2.主题活动深化环保实践

结合科技实践基地、团队活动、及环保宣传日主题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丰富环境保护知识。主题月活动激环保。我校以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的“四化”校园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准则,推动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节日宣传促环保。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重要环保节日前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往往会宣传相关的知识,有关部门也会的开展相应活动。学生写环保。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活动后,老师及时组织写征文,把所感所思,点点滴滴记录在纸上。

深入浅出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环保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草稿纸正反两面使用……时时是环保教育之时,处处是环保教育之处。

三、存在的问题

学科渗透较弱。

四、补救措施

1.学科渗透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了解,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但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适时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教育活动纳入学科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如数学中的校门口废气排放量的调查统计,语文中的环保广告词的编写,劳动课中的利用废物制造而成的笔筒等;二是利用与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交流,评估,布置与辅导,同时提供榜样,树立典型,期末评比"环保小卫士"。

2.在活动中渗透

(1)积极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纪念日,()大规模进行宣传,组织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使师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新认识。

(2)通过相关的竞赛。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环保知识竞赛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征文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举办了一个环境教育图片展,让全校师生进行参观教育,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进。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把环境教育与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三项评比相结合,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活动。

(2)与值周班工作相结合,在全校各点设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监督。

(3)与少先队"节能金点子"活动相结合,变废为宝,增强环保意识。

(4)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午会,中队会等,由领导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利用广播,讲座,黑板报,,征文等形式进行定期宣传。

(5)组建"雏鹰洁净服务小队","校园小小美容师"等小队,利用课余在学校,社区进行宣传,清理污源,进行实践活动。先进环卫工人,"植树节"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使学生时刻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把环境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通过教育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少先队员的养成教育,同时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学校做起,使我们的校园建成更加美丽的"绿色校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