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检讨之教学成绩差 > 导航 > 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教师检讨之教学成绩差

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沙漠之舟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篇一:沙漠之舟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课文的两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二: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沙漠之舟》是第八册第8单“舟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篇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主要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货物)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沙漠之海里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两部分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在本课教学中,我能创设和谐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欲望点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沙漠的了解,引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骆驼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却能生存,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篇《沙漠之舟》这篇课文。

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其中骆驼的生理特点与适应环境的内在关系是学生难于明白的。这节课重点让学生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学习能水到渠成。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索问题(表格),归纳好语言,填写表格。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查找、分析资料的能力,整理归纳语言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学生发现了课文中作者关于骆驼身体特点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关于骆驼、沙漠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和写作顺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体会到应该如何运用这种写作顺序,为今后写小动物的练笔打下了基础。

本课在教学时,若能让学生充分谈论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些就更好了。另外,课文第一段是写骆驼独特的身体结构特点,我只是让学生总结了它的写作顺序是从上到下。然后让学生找出总起句,思考本段首句与其他各句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本段以总分方式构成,并围绕总起句进行描述的。但我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明白这种写作方式,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这种写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写骆驼这种独特的身体结构特点,把它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以便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写其他小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

篇三: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沙漠之舟》是第八单元“舟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在本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欲望点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沙漠的了解,引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骆驼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却能生存,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篇《沙漠之舟》这篇课文。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单易懂,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采用多读、多悟、多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对课文内容加深影响和理解。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 骆驼的生理特点与适应环境的内在关系不是很理解,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结合同步练习中的表格,先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探索问题(表格),归纳语言,填写表格。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查找、分析资料的能力,整理归纳语言的能力。表格完成得很好,出乎我的意外,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后提供的补充材料,以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 沙漠之舟”—— 骆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站在了学生眼前。使学生明白:写生物,就是这样去观察,去说明的, 要注意抓特点抓作用(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对人的帮助)。

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教师的点拨作用发挥得不是很好,个别学生对老师提出问题漫不经心,不思考。读课文时,一段文字丢字添字现象严重,明显是课前阅读不足。

收获:要相信学生身上的“奇迹点”,相信他们,给他们正确的指引,他们就能给我们惊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一:惊弓之鸟

最近,我与学生一起研讨课文《惊弓之鸟》时,有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大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对射箭高手更羸的经验之谈表示认可和赞扬后,也有少数同学谈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我们不能像这只大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惶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理想,受到家长的批评,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害怕吗?这个学生由落地的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是本课教参书上并未涉及到的内容。我带头为他的见解鼓掌。

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只受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但为了在国王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动弓弦,使那只可怜的鸟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摔落在地上。鸟是人类的朋友,更羸的恶作剧有点残酷无情了。──这位学生独辟蹊径,居然能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谈感受,体现了孩子们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体验特征。同样,这样的感受内容也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法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带领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之后的语文课上,学生们各抒已见,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似乎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当然,让学生各抒已见谈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撒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我在表扬其大胆发言精神后,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

篇二: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一次讲学中提到了“块状教学”这个概念。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模糊地向往“块状教学”。

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线形教学”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从个例来分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不同于被张伟老师形容为泥淖的“条块分割式”教学。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识字、学词、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单设一节课,也会在一节课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上述教学活动。这种以各项机械语文知识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虽步骤清晰,操作性强,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同于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所介绍的“板块研读”。他所提到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

这种“板块研读”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烦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程变细密为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悟式的钻研和小组讨论。但这种“板块研读”归根结底仍是以情节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感悟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性培养。

具体到《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可分成三块: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个人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各种交际情境。

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

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在这种“块状教学”里,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

篇三: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读懂了吗?喜欢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接着我便板书课题:10、惊弓之鸟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

高中作文教学之反思篇


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而我们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也一样在这三个方面存有太多的困惑吗?穷则思变。《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有所突破,这三座大山是绕不过的。它们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面前。想让我们的学生爬过山,我们自己首先要翻山越岭。

关于作文,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做了什么。

我们有阅读摘抄本,里面有学生平时的阅读摘除,来源有《名家散文》《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高考满分作文选》等,其他还有他们自己的书籍,老师们给引发的阅读材料,试卷中讲评过的文章等。作文怎么写,老师说多读,多做摘抄,写好感悟。

作文写作训练。

两节作文课,我们布置好题目,学生开始写。上交后,我们开始漫长的批改。而后是讲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文当堂朗读。主要是鼓励,表扬,为大家作文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指出其中可取可学之处,主要有审题、立意、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材料等。老师很是苦于批改作文,集中批改难免粗糙,易于疲倦。学生互相批阅,一看老师引导,而看学生程度。好则相互促进,激发兴趣;坏则流于形式,一片喧哗。因为作文出成绩慢,不能立竿见影,因为成绩评比,作文课又靠后站了。两节作文课,有的放羊上阅读,有的做题考试,有的继续讲课赶进度。

除了作文课,就是我们考试试卷中作文的写作以及讲评课中作文讲解。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老师做好统计,看看学生作文分数如何,有问题的单独找学生谈作文。作文出现的失误:有的审题偏了,跑了题,有的作文“四不像”,有的结构层次不清晰,有的表达不畅有语病,有的罗列材料不知所云,有的开篇老长还未入题,有的引文错误闹笑话,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标点单一,有的字数不够。总之,作文水平亟待提高。

审题立意怎么办。老师一遍遍讲作文之前先审题。可是,考后还是跑了题。如何审题,领会命题人的写作意图,确定自己的写作突破口,这就要“立纲起草”。关于立纲起草,我已经写了一篇作业,大的方面就是生活、阅读、自然,小的方面就是根据作文题写提纲,打草稿,胸有成竹。比如作文题目、中心主题(关键词)、切入点、结构层次、材料筛选、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

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学生依旧如故,困惑不已。最后,困惑的还是我们老师自己。功利之心,人皆有之吧。面对作文教学,几多忙碌困苦,几多忧愁烦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了,还要穷。穷则思变。

读了我第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陈洪昌老师的《写作教学:系统规划创新机制激发热情》,很受启发,此文对写作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系统阐释,在作文机制上进行创新,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努力践行,操作性很强。

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除了备课、批改、讲评外,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有的老师让学生坚持背诵优秀语段,大多出自高考满分作文,短时间内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死记硬背,生硬抄搬,侥幸得高分者;有的老师坚持让学生做摘抄,及时督责,为学生做长远计,但是也存在学生简单抄录,疲于应付,学生直接抄学生的,根本不读书;有的老师进行一句话作文,多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话题、一个名言展开,课下准备,课前三五分钟展示,同时也是为了督责,一段时间还可以,时间一长,学生就没了兴趣;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但是安全第一,没谁敢冒风险;有的老师写下水作文,很是令人敬佩,偶尔为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不是真正热爱,坚持下来太难了。

小学生作文教学心得体会反思

教师有效教学反思之准备及实施策略


教师有效之准备及实施策略

郭晓平(陕西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教学反思,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是教师转变成专家型教师和实现教师职业化的关键。教学反思越来越热,出现了肤浅的、形式上的假教学反思。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观摩、实践,提出有效的教学反思需两个准备,即知识准备和情感准备,并总结了有效教学反思的实施策略:反思、课堂录音录像、学生信息反馈、以学习者角度反思、与同事专家交流、协作、网上社会性反思、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加强监督等。

关键词:教学反思;知识准备;情感准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325-02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在课改的大环境下,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教育由职业化倾向专业化,同时教师理想化要求将教师理论知识之"所倡导的理论"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Qsterman,1993将教师理论知识分这两类),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反思如今备受关注,已成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自我、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是教师转变成专家型教师和实现教师职业化的关键。

教学是一门追求完美的艺术,也因此它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教师的教学反思之于教学便如泉眼之于清泉。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假的无效的教学反思,诸如"我今天上课了,学生反应不错"、"今天上课没讲完"、"不会写或不想写,*一下填到教学反思这一栏得了"等等,这些反思或是形式的、肤浅的、应付的、发现了问题却没有教学改进的、或是不知所措的,都是假的无效的教学反思。究竟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反思呢?鉴于此,笔者在查阅文献、课堂观摩、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本文。

二、有效教学反思之准备阶段

教师要实施好教学反思,前提是做好准备工作,即知识准备和情感准备。

1.知识准备

首先要知道教学反思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学反思角度包括: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结束。反思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异,同时探讨处理其背后影射的教育目的、教育行为后果、伦理背景、教育方法、原理等更宽广的问题。

例如,课堂导入的技能反思的角度:一是能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二是自然导入课堂,衔接紧密恰当;三是紧密联系新知,目的明确;四是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五是讲话感情充沛、清晰;六是导入时间把握合理、紧凑。

例如,讲解技能反思的角度:一是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二是抓住关键词句段、讲解准确无误;三是清楚展示讲解过程、方法恰当;四是语言清楚、有说服力、感染力;五是运用提问、谈话与学生呼应、相互作用好;六是不断激励学生,面向学生;(教学反思 )七是注意分析学生的反应、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深化理解。

例如,提问技能的反思角度:一是主题问题体现教学目标、关键问题突出重点、难点;二是,提问框架合理,问题排列的序列符合学生认知;三是提问类型多样灵活,能调动各种层次的学生;四是提问态度亲切、表达清楚、停顿合适。

其次,若用空间直角坐标系比拟教学反思,则x轴—时间(边上课边调整,或课后),y轴—空间,z轴—对象(学生、教师、或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同时教学反思也可以是分别以教师、学生、实践分别为x轴、y轴、z轴的交互过程。

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原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了解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

2.情感准备

首先,我们要接受教学反思,它确实是好的,有利于改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接着,我们情愿尝试它,体会到它的妙处,进而爱上它,无它不欢。最终便实现这样的变化--"强迫性教学反思"→"主动教学反思"→"强迫性教学反思"(不教学反思就不习惯、不安、难受)。

三、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实施策略

pen nington(1995:706)曾说:"只有当教师有动力、有能力尝试新的东西,并对尝试的新事物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反思,且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实践和思想时,持久的变化才能产生。" 其实,这种反思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如下图。

教学反思的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方面。

1.反思日记

记录课堂教学中成功之举,其中包括:达到预设的目的、做法和措施,思想、原理、方法的渗透等;记录"败笔"之处;记录教学机智;记录学生的智慧;记录"再教学设计".

反思日记形式多样: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和随笔式等,教师还可以创新。

2.课堂教学现场录音、录像

通过录音、录像,真实还原教学过程,捕捉细节,推敲过程,系统、客观、理性的分析现象形成的原因,探索对应策略,教师也可以认识真正的和隐形的自我,从而更好进行教学。

3.学生信息反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需求和心理为出发点,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活动、过程、组织形式及效果做出真实诚恳的评价,教师教学的优缺点更加清晰明了。教师可采用问卷、谈话、意见箱等多种方式采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的意见分为三种性质:合情合理、合情不合理、(可以做到,但不合理)、合理不合情(无法实现),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见做出解释和说明,对于第二种性质的意见,教师要真诚接受,明确答复学生,并请他在日后监督自己的教学。

4.以学习者角度反思

每位教师曾经也是学生,学生时的经历能更好地帮助教师从学生角度设计、实施教学,不让你曾经不喜欢的、厌恶的甚至不幸的经历重演。

5.与同事专家交流、协作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邀请同事、"名师"听自己的课,评自己的课(不妨下请帖或事后送些温馨小礼物);听同事、专家的课,参与评价;就某些问题与同事、专家交流、合作。

6.网上社会性反思

反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群体的反思往往在深度、广度上超越了个体反思。也因此,社会性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网络交流,使用E-mail、留言板、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QQ、MUD,CSCL等,特别推崇CSCL.此外,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微型案例交流分享"、"科研沙龙"、"成果总结展览"等专栏形式开展网上社会性反思。

7.积极参加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升华

教育科研能力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有超越和升华,只有依托教育科研,教师才能成为反思型、专家型教师。

8.加强监督

教学反思贵在坚持,加强行自我监督和学校监督。例如,教师上课前教案得经学校学科组长、教研处主任审核签字方可使用,授课教案经反思修改后再由教研处主任签字验收。

四、结语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等客观方面的改革,而且是人的主观方面的改革。课堂不是单纯的课程实验场所,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室。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以研究者身份进行教学实践,所以我们拒绝肤浅的形式的假教学反思,真正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追求完美教育,达到教学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巨大的提升和超越。

参考文献: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pen nington.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rly,1995.

王长楷,邱玉辉。改革高师教学模式 培养专家型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01,(9)。

傅建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12)。

优秀范文:高中作文教学之反思篇


《优秀范文:高中作文教学之反思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

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也一样在这三个方面存有太多的困惑吗?穷则思变。《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有所突破,这三座大山是绕不过的。它们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面前。想让我们的爬过山,我们自己首先要翻山越岭。

关于作文,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做了什么。

我们有阅读摘抄本,里面有学生平时的阅读摘除,来源有《名家散文》《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高考满分作文选》等,其他还有他们自己的书籍,们给引发的阅读材料,试卷中讲评过的文章等。作文怎么写,老师说多读,多做摘抄,写好感悟。

作文写作训练。

两节作文课,我们布置好题目,学生开始写。上交后,我们开始漫长的批改。而后是讲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文当堂朗读。主要是鼓励,表扬,为大家作文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指出其中可取可学之处,主要有审题、立意、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材料等。老师很是苦于批改作文,集中批改难免粗糙,易于疲倦。学生互相批阅,一看老师引导,而看学生程度。好则相互促进,激发兴趣;坏则流于形式,一片喧哗。因为作文出成绩慢,不能立竿见影,因为成绩评比,作文课又靠后站了。两节作文课,放羊上阅读,有的做题考试,有的继续讲课赶进度。

除了作文课,就是我们考试试卷中作文的写作以及讲评课中作文讲解。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老师做好统计,看看学生作文分数如何,有问题的单独找学生谈作文。作文出现的失误:有的审题偏了,跑了题,有的作文“四不像”,有的结构层次不清晰,有的表达不畅有语病,有的罗列材料不知所云,有的开篇老长还未入题,有的引文错误闹笑话,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标点单一,有的字数不够。总之,作文水平亟待提高。

审题立意怎么办。老师一遍遍讲作文之前先审题。可是,考后还是跑了题。如何审题,领会命题人的写作意图,确定自己的写作突破口,这就要“立纲起草”。关于立纲起草,我已经写了一篇作业,大的方面就是生活、阅读、自然,小的方面就是根据作文题写提纲,打草稿,胸有成竹。比如作文题目、中心主题(关键词)、切入点、结构层次、材料筛选、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

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学生依旧如故,困惑不已。最后,困惑的还是我们老师自己。功利之心,人皆有之吧。面对作文教学,几多忙碌困苦,几多忧愁烦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了,还要穷。穷则思变。

读了我第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陈洪昌老师的《写作教学:系统规划创新机制激发热情》,很受启发,此文对写作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系统阐释,在作文机制上进行创新,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努力践行,操作性很强。

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除了备课、批改、讲评外,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有的老师让学生坚持背诵优秀语段,大多出自高考满分作文,短时间内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死记硬背,生硬抄搬,侥幸得高分者;有的老师坚持让学生做摘抄,及时督责,为学生做长远计,但是也存在学生简单抄录,疲于应付,学生直接抄学生的,根本不读书;有的老师进行一句话作文,多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话题、一个名言展开,课下准备,课前三五分钟展示,同时也是为了督责,一段时间还可以,时间一长,学生就没了兴趣;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但是安全第一,没谁敢冒风险;有的老师写下水作文,很是令人敬佩,偶尔为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不是真正热爱,坚持下来太难了。

小学生作文教学心得体会反思

农村初中高效课堂策略研究之教学反思


农村初中高效课堂策略研究之

作者/鄢永玲

我校地处西部较偏僻的农村,但高效课堂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我们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了吗?答案只能是:“我们正在高效课堂的路上。”如果我们都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再思索,再实践,再反思……我们一定会更好、更快地走向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美国学者波斯纳说:“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课堂反思并从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结合我校在农村初中高效课堂策略研究中的实践,我谈谈教学反思策略。

一、明确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之处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对永恒的矛盾,教师预设的可能情况和生成的不确定性,总是在课堂这个实践的平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前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交响曲。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困惑之处,改进和优化之处。对课堂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反思,有利于消除困惑,吸取教训,少留一些遗憾,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高效课堂。

2.教学中的亮点和成功之处

课堂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总有亮点和成功之处。如:充满吸引力的导入;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因偶发事件产生的瞬间灵感,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富有创造性的板书;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等。将这些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教学的规律和真谛,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让我们的课堂更快地走向高效课堂。

3.教学中的环节和细节之处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过渡自然;讲解、提问、讨论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课堂是否表面热闹,华而不实;媒体使用是否切实,有助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一些细节,往往对整个课堂是否流畅,是否高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教学中的环节和细节之处,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走向高效课堂。

二、懂得教学反思的方法

1.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再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自己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2.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观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要研究专家的教学思想。近年来我校提供机会让各学科教师“走出去”,参加全国的教学研讨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这是教师走近名家的机会,也是教师学习、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

3.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月考后质量分析,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也可以以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还可以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4.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师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我校开展了集体备课,分学科分年级上展评课,集体观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学会教学反思,会使我们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我们要牢记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反思故我在!”让教学反思伴我们成长,让我们在教学反思中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613100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诗,我依然采用学习古诗的“四部曲”进行。所谓“四部曲”指的是“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围绕这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先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通过课前交流,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解诗题,知作者”。引导理解“之”、“广陵”和题目的意思,并了解诗题中出现的“三名”——名楼黄鹤楼、名人孟浩然,名地广陵。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考虑到学生手上的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资料,我还准备了李白与孟浩然的,巧妙地用导入古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接下来是初读古诗。让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并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第四个环节是“学古诗,明诗意”。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查找注释、查阅资料等)理解古诗。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新课标在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考察他们能否凭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说说词语、诗句的大概意思的实践中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齐探究,悟诗情”。首先引导学生感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导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是顺流而下,而且诗人辞别的时间在春意正浓的三月,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信手捏来,豪不雕琢。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模仿句子写诗。如:“故人辞别广州城,烟花三月上(到)连南”“故人辞别小山城,烟花三月回广州”等。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写作能力,让学生觉得写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接着让学生通过“寒冬腊月”“炎炎六月”“阳春三月”与“烟花三月”作比较,体会“烟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最后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展示一组美丽的春天图片,让学生欣赏,增加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使之得以活化,丰厚了语文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长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来来往往,可为什么李白却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用音乐渲染,感情朗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我还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为这次送别写的一首诗《江下行》,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情也进一步得到升华。另外,这样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本节课,按照本人的设想,已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合理。能够让学生通过尝试写诗,并给诗歌换一个词,让学生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学风格得到体现。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学生互动似乎不够大胆,课堂有点沉闷,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很积极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别人,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习惯没有落实到位。

其次,本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指出:语言,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都是有言语编织的。语文学科的教师更要规范、熟练、巧妙地驾驭语言。我们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由于不注意口头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养成了重复罗嗦的语言习惯。

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使自己的语言“语文化”。其实,跟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词佳句使文章变得生动具体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语言缺点,我是属于宁可“写”而不喜欢“说”的人,说话往往是前面一句还没说,后一句已经蹦出来,说出来后才发现前一句还没说,然后再去补充,因此让人觉条理性不强,也不够规范。此外,重复罗嗦、说话艺术性不强的毛病也是存在的。这是我以后需要加强训练的。

此外,学法的指导、教学技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我说同学们,谁能说出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问:你怎样理解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读书”两个字。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我顺势点拨,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拓展研读,积累应用。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读过那些送别的佳句,我们来共同感受古人那浓郁得离别之情。同学们纷纷的说出了下面诗句: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热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篇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板块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设计了五大板块: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诗意——品读诗句,体会诗境——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延伸拓展,积累诗歌。在教学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友人在这么美丽的三月到扬州去的喜悦和羡慕之情。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想象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孟浩然又会说些什么呢?

4、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在“延伸拓展,积累诗歌”这一板块时,我补充了《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送别诗,扩大阅读面。

存在问题:

1、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造成学生赏读全诗的时间不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不高。

3、虽然注意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但还不够深入,应进一步走进诗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喜欢重复学生的话。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王观写得一首送别词。很多写离别的诗或词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让人肠断。但王观的这首词却不同。他表达了对友人一种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与众不同的情怀呢?这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并且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结合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在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从哪里感觉到很美丽?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这样一来本课的难点就自然解决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二)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三)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 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 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 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

总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精彩还是平庸,这均属于过往。未来那些难以确定的未知,我们很难预料。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教学与成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思考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如同蜜蜂一样赏百花之美,酿人生甘露;让我们在语文的灿烂星空里,如同百灵鸟一样在斑斓里放歌,在梦乡里沉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