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 导航 >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俺家屋后的黄泥路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俺家屋后的黄泥路。

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生路。上台演讲是非常考验我们的意志力的,我们可以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简单写成演讲稿。演讲稿可以帮助自己在演讲时临时调整节奏,如何准备一篇称得上优秀的演讲稿呢?你也许需要"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俺家屋后的黄泥路"这样的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也可以轮流转的,生活好了,富裕了,以前不敢想的,现在也都不奇怪了。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标题,让我也想起了过去。最让我清晰记忆的是俺家屋后的那条黄泥路。
小时侯俺家住在村子里最后一排,屋后是一排杨树和一条黄泥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条路每当下雨的时候,就会处处留情,坑坑洼洼。穿着雨靴都不容易走路,走完了那条路雨靴也基本上都是黄的了。后来我上了初中它还是老样子。不过到是有件事情让我清楚记忆,难忘记啊。有一次,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爸爸去上班,我去上学,我们爷俩都是一周回家一次。因为家乡很穷,那会连个公共汽车都没有,偶尔也可以遇到一次。于是爸爸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去镇上坐车。当时我身上背着背包,手上抱着一周生存的干粮,还拿着爸爸的包。坐在车子上都是心惊胆战,路上的泥泞,小水沟时不时地还挑逗你两下,蹭的裤脚上都是一个个梅花点。因为路不好,车子颠的我屁股好痛,可我又不敢叫。后来爸爸骑到一个大坡的时候,他可能有点累了依旧骑着,听到他的喘气声我匆忙从车子上跳下来,若无其事地跟着车子跑。还不敢大跑,生怕裤子被弄脏了回到学校被同学笑话。跑的差不多的时候爸爸让我上了车,恰巧身边刚好走过几个姑娘,也不知道怎么了,突然一下害羞了起来,结果猛地跳上了车子,就在这时,突然啪的一声,偶的干粮包掉在了地上,以前总觉得别人写找个地缝钻进去是胡说的,那时再也不那么认为了,还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呢。当时那个窘啊,脸都红了,爸爸有点生气地在旁边说我。此刻的心情真是糟糕了透顶,当时我就想我要是以后有钱了非把这个破路给修建的四通八达。不过爸爸也没有怎么说,擦干净了包就继续我们的“旅程”了。后来又走了一半的时候,后面来了辆车,我和爸爸都是近视眼,我觉得有点像公共汽车,就对爸爸说:“爸,我看后面那有点像公共汽车,要不你先走,我等会骑车子回学校,反正我也快要到了。”我让爸爸换了鞋子,然后我们爷俩就在路边等着,就在车子快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失望地告诉爸:“好象不是公共汽车哦。”爸爸也看到了没说什么,然后我们骑着自行车就走了。
那是我爸爸工作最艰难的阶段,也是我上学最艰苦的时候。后来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接着就是大学毕业,一直在南方工作没有回家,后来准备回家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家乡已经通了水泥路,那样我回家就方便了。这中间还有插曲呢,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南方工作的第一年冬天的时候,爷爷去世了,恰好那些天下雨了,屋后的黄泥路依旧我行我素,任凭大家的踩踏它都无愿无悔。也真是巧合,爸爸的同事和领导来参加爷爷的追悼会,刚好他们经历了这一切,爸爸后来回去工作没多久县城里就批下来同意修我们家乡那条黄泥路。后来爸爸自嘲地说:“我申报了这么久,还不如领导亲自经历一切呢。”
去年再回家的时候,爸爸和他的司机亲自开车去接了我,车子再一次奔在那条黄泥路上的时候感觉真的不一样了,任凭司机快速加油也感觉不到颠簸,平稳而又舒服。车子经过山下的时候爸爸告诉我现在山上也盖了好多别墅,修建了许多寺庙和大佛。游客还很多呢。突然爸爸感叹了一句:“以后就是你做毛驴车都会觉得很舒服。”是啊,这一切再也不用和以前相比了,现在大家都富有了,很多的东西不敢想的现在也都拥有了而且也不足为怪。后来在家里呆了两个多星期,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就准备回去了。走的时候爸爸在开会,我就在家乡的那条已经是水泥路的路边等公交车,方便的很,一会车子就来了,车上的人很多,男女老少,大小,以前他们要赶好久的路去镇上才能做到,现
在就在路边就可以了。看着窗外的房屋,田地,远处的大山,还有这条漫长的水泥路,心里真是感慨万分啊。没想到我钱还没赚足就已经被别人抢先修好了。
每每去其它城市工作或出差时总会先看下他们的道路,也许是习惯了这样一个动作。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这条路装载了我的梦想和希望远离家乡,让我养成了这样习惯看道路的动作。曾经的那条黄泥路现在已经换上了新装,它装载着好多的东西,装载了国家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伙进步的思想,还有俺们村那些亲人们的开心和快乐,期盼和未来。黄泥路,会有更多的车辆在你的身上驰骋着。幸福瞬间的泪水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流出眼眶,因为那条黄泥路!

f132.cOm更多演讲稿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电视情节


有了电之后,家庭里就逐渐开始使用家用电器。在赵本山大叔的小品里,手电是家里的家用电器之说成为了一时的笑谈,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在我开始懂事的那个时候,我的家里就只有手电筒。使用电筒,是因为人民可以把电能储存在电池里,到夜晚的时候可以开着电筒,宛然白昼一样办白天没有办完事情。那时候,乱使用电筒瞎照是要挨打挨骂的。但我依然固执地把电筒开着。把灯光向天上乱射,和城市里的霓虹灯一样。
在我记事的时候,县城就开始用电照明,是镇上一个叫富庆的电厂里发的水电。在县城里,主要就是这里的电供应着。但是,城里的人家每家每户都准备有蜡烛。因为水总是供不上,冲不动发电机,电也是时有时停,像是得了尿急的病人。停电的时候就用蜡烛替代照明。我的老家,还在照煤油灯。在油灯的灯光下,我开始了启蒙。城里的人说,用蜡烛照亮比煤油灯好,尤其是鼻子里没有黑黑的鼻子屎。我们当然也奢望能享受城里人的待遇,但那是不现实的,需要钱。对我们来说,能够每天晚上有油灯照就不错的了,不敢抱些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
据我的父亲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永善就开始有电视了,的一两台,是来测试信号用的。那时候,很多的人围着14英吋的黑白电视机,就像看外星来的稀奇怪物一样。一群人紧紧地围着电视机,拉起的圈子连风都吹不进去。
几十上百人围着一个只有14英吋的电视机,很多人是不可能看见电视的。也只是凑热闹,听一下声音而已,这也总让人非常的高兴。当然,在县城的电普及了之后,黑白电视也逐渐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进城里去,可以看电灯,看电视。我们都喜欢去。在赶集的时候,当天去城里是要返回的。也只有从家里去城里到从城里返家的这段歇脚的时间,才有机会在姑妈家的沙发上规规矩矩的坐着看电视。电视上的每一个细节,回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
后来我在进城的时候,看见了很多的彩色的画面,和忠诚的眼睛在现实里看见的一样。在黑白电视的年代,看见的事物总要让我们去甄别和对比。有些时候,怎么也想不清楚。即使是黑白的电视机,也在荧光屏上贴有一层薄膜,这让本来就黑白的画面变成了假彩色。
我们在更大一点的时候,表哥喜欢把我们带到电影院里去。让我感受到了音质和超大画面的享受。在那里,声音是多么的宏量,宏量得几乎震耳欲聋,但人民都忍受着,还说是享受。在宽大的幕布上,一个毛孔在屏幕上放大得让人恐惧,还以为是一个活火山口。
再后来,单调的电视节目再也不能满足于人们好奇的心理,被人们抛在了一边。很多的人时髦地走进了录象厅。在录象厅里,可以寻求看武侠片,枪战片,爱情片的刺激,这些都是我们非常愿意的,只要五角或一块钱,就可以在场子里看上半天,这可是打发时间的好去处。去县城的时候,表哥经常带我们去。等清场出来的时候,感觉到冷飕飕的,总觉得四面八方的枪口都对准我们,狙击手正匍匐着,随时枪声都可能打破宁静的夜晚。我们就是影片里的主人翁。街道上冷冷清清的,轻咳一声嗽,也能让清冷的街道上变得非常的响。过街的老鼠突然窜了出来,把我们吓的惊魂落魄,

魂不附体。这才让我想起,所有的人都睡了,是因为我们看录象看得得意忘形,连具体的时间都忘记了。
退伍的老表,在过春节的时候来我家玩,还把电视和录象机搬到了我家来。那时候虽然不通电,但我家有柴油机,父亲就准备用柴油机旋转的飞轮做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来卖给附近的人家。正在洽谈中。于是,老表就在村委会的楼上放录象。村委会离我家至少有一里的路程,我们就用电线把电从我家这里输送出去。这也为了让村民都相信,柴油机发的电完全满足于照明的。柴油机是单缸的,发出的电也就会和柴油机的频率一样,当活塞在汽缸里把喷油嘴里吐成雾状的柴油挤压燃烧的瞬间,电就要更亮些。在我进城市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种踩着鼓点的方式就是城市里的人跳迪斯科的节奏。城市里这些游乐的东西都是从农村的生产生活中衍变而来的。
这算是过一个不一般的春节。以前的春节,大家都汇集到村委会,男人们打牌抽烟,女人们做针线活聊家常。只有我们这些知东不知西的孩子,不是人来疯一样从屋里跑进跑出,就是把压岁钱拿去买鞭炮放。在大人面前,总是佯装着自己的压岁钱是买东西吃了的。而今年,我的任务就是为老表卖票。录象票做得非常的简单,在切成带状的油皮纸上用印泥盖一个章。具体的场次,也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别。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在我卖票的时候,居然有人来诈票。他偏偏就是说给了我的钱,而我却偏偏就说没有给。僵持之下,也就当他买了票一样进去了。这让我很不服气。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我们之间的理请包青天来也判不清,也就只有吃哑巴亏。没有卖票居然还有理,我的大人们,却还在不停的道歉,就好象真的是我错了一样。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电视机。那时候,还没有电,但用蓄电瓶。每天,都把电瓶背到有电的坝区去充好,下午的时候再背回来。我最记得,那时候的晚间的黄金时间放《雪山飞弧》,很多的人都跑上几里路去看。主人家的屋子里挤得水泄不通。我真不知道那里来的那么好的精神,居然愿意跑那么远去看每晚两集连播的电视连续剧,这让我现在一直都不理解。
在这个时候,很多的人家都想买电视机,也就是想用蓄电瓶来放。当把电视机搬来之后,才知道,原来不管怎么调整天线,都只能收到雪花和刺耳的流水声。当把室外的天线撑起来,还是不行,五米不行撑十米,不行还在往更高处加绑杆子。其实,只是想把杆子升高后,可以让天线看见县城里的发射塔。但都无济于事。
我们村子,是在录象带都几乎停止使用的时候才通电的。乡村的人民,实在是看不惯别人都照着电,用着电器,看着电视,就我们村子一到夜晚就瞎灯熄火的。在村里的组织下,按户按人出钱,终于把电接通了。有很多的人家,都有信号,但雪花都多。有时候看得好好的,电视上的影子就莫名其妙的扭,像跳秧歌似的扭了起来,而且还越来越意犹未尽似的跳得没完没了。
村子里终于安起了接收机。但只能看一个台。转发电视人的喜欢看什么,所有的人都得和他的兴趣爱好一样必须喜欢,因为你别无选择。最可怕的是天天接连看的连续剧他忘记了转,这让人可以很好地体会心急如焚这个词语的真切感受。
在看电视的时候,我最记得奶奶,她耳朵不好,是听不见里面说什么的,再加上她听不来普通话,她只知道里面的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很热闹。奶奶聚精会神地看着当里面的画面切换了的时候,奶奶问我们,刚才看见的人去躲在那里去了,怎么半天都不出来?弄得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现在,奶奶还是没有搞清楚,那么大的盒子居然可以装那么多的人。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奶奶也总是陪我们看,但她打瞌睡的时候居多。
我的村子里挨家挨户都安起了“锅盖”,就是我们说的接收机。是用铝皮做的,按照一定的角度直接接收天上的卫星信号,这迈开了大山的阻挡。这让村里的人们,和城市的人民同步看上了电视。在村里,还可以接受到很多的周边国家的电视节目,虽然看不懂,但总是对他们的肤色和着装非常的感兴趣。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外。在我的老家,看见老外的机会相当的少,也只有在电视里,才提前的过了看老外的瘾。很多的老人都说,谁也没有想过还能在电视里看见老外,这让他们这一生感到非常的满足。
家里的电视看上一个小时就罢工了,这让习惯了白天忙得不可开交晚上看电视的父母想方设法就想换一个新的。其实,原来的电视修一下还勉强可以用的,但父亲极力的主张买一个更大清晰度更高功能更全的。少吃少穿都可以,不能没有电视。少了我们陪在父母的身边,也只有找一个不长脚的不会远走高飞的忠实的电视来陪着他们。父母需要的我们都给不了,也只有在看电视的时间中打发掉那些无聊的时光。我得感谢电视,是它陪伴着孝顺着我的父母。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演讲(通用版)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

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春天的地铁工地


我在西安住得偏远,在北郊,十年二十年前,天黑了别处的人都不敢过来。怕遭暗算,怕被野狗咬。我刚安顿下那阵子,路边的大楼能数清楚,馆子更稀少。四野都是庄稼地和果园,虽说空气新鲜,感受到的季节也明显,但总有许多的不便,清净有了,心慌了要到灯火旺的地方去,就得走远路。那时候,住在北郊的,多是和我一样的外来者,怀着把日子过顺当的企图,却不敢存太大的奢望,想着有一碗饭吃,不生大病就烧高香了。
这几年,变化惊天。横竖的路都宽展,相互还连接着。新建的小区,用的也是洋名字。霓虹灯,大招牌,晃得眼睛花。车流人流,早晚不断线。体育馆盖起来了,图书馆盖起来了,立交桥开通了。人稠了,机会多了,老百姓也活泛了日子,有了精神上的想法。
甚至,修建地铁,也先从北郊的张家堡动工。对于北郊,我增添了满意,人问我住在哪里,我也能大声说住在哪里了。要是说起地铁,我会像知情人一样,说一些我看到的进展。实际上,地铁工地是啥样子,我了解的并不比别人多。有时散步到张家堡,好奇地铁工地的动静,但被漆成天蓝色的挡板围严了,光是听见时高时低的混乱的声音,隐隐嗅到一股股土腥气,我就猜,地下面掏挖得已经很深了。
快入冬时,尤家庄的地铁站也动工了。挡板上写着标语,有一句我印象深:克服一时不便,换取长久快捷。这是中国特色,有个空地方,总会被写上文字。到山里去,山坡上也能看到口号。我就想,等地铁修成了,以后出门坐地铁,我就要在这里进进出出,到钟楼去,到小寨去,也不用路上挤了,头顶上的方新村、龙首村、北稍门、北门、北大街一一呼啸着过去,一会儿工夫,便到站了,真的好。
我上班的单位,在路边,一栋楼,6层高,带个天台,高处看就是看的全,我能看见挡板围着的工地里头的情景了。
实际上,我也只能看到一个长方形的框子,嵌在未央路的东边,框子两侧,是水泥浇铸起来的,里头,是深坑,我看不到里头去。我只是看到,在框子的上端,横着架设了朱红色的铁管子,像大炮筒子那么粗,一根一根,相互距离能钻进一个人身子,总共有×××多根;再往下,还是一溜铁管子,也是红颜色,要细一些,两头已经固定到水泥中间去了。框子的南头,就是离我近的这一头,带着坡度,显然为了便于车辆进出,把材料运送进去,把泥土运送出来。挨着框子的东边,是一块空地,被分成两个区域,一个区域里横竖搭建了三间简易房,可能是库房,另一个区域,只有一间板房,似乎住着人,还有一头狼狗,被拴在房门口。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再向东,一片更大的空地,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竟然已经堆满了泥土,七八米高,十米高的样子,上头自然形成了五六个圆堆。也是在靠南边的土堆,碾压出了一个坡度,上面密布着轮胎印。
一天天的,风吹着柔和起来了,地气也在回暖,在地铁工地下面,能感觉到温度在升高吗?惊蛰已过,雨水落了几场,大土堆的湿气更重了。就在土堆旁,靠南边一点,一株孤单的柳树,隐隐泛出了绿意,枝条也柔软起来,看过去,似乎能看透,能看清柳树的骨头。我知道,土堆上也会生出成片成片的野草的,把整个土堆都能盖住。
西安是一座古都,地下埋藏着无尽的秘密。修建地铁,都有哪些发现,我还未曾听说。但是,地铁抵达的深度,也许就是汉朝人、唐朝人当初生活的地面,既有皇族的富丽堂皇,更多是民间百姓的寻常图景,这在哪个朝代,都是
如此,现在的地面上发生着的,无非是过往岁月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说,昨天和今天,没有区别,是一样的。现在的挖掘,不是为了和过去对接,虽然历史在泥土里,也在地面上,上面,都是同一个天空。当有一天我进入地铁,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唐朝,虽然钢铁的轰鸣,可能会激起远去的年代的回声,但是,我见不到李白和杜甫,我渴了喝可乐,接听的是老婆从开元商城打来的手机。
这个春天正在深入,我安身的尤家庄,也在发生不可抗拒的变化。身在其中,我为这些变化,感到喜悦,偶尔也会滋生出一丝惆怅。地铁是我的期待,它与我有关,与我的生活有关。


以上精彩《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俺家屋后的黄泥路》内容由我们的范文资讯网演讲稿频道小编整理而成 ,如果以上内容对您还没法解决写作需求,可以继续浏览我们为您准备的“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