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地质专业工作总结 > 导航 >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专业工作总结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为了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个计划了。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可以让你更轻松的去面对眼前的工作,所以优秀工作计划应该如何由浅入深的来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资料选择基础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绘出施工图。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基础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测量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1周,内容为工程测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3周,内容为地质认识实习。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7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资料分析与整理。要求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12周。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达到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要求: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系统一组织答辩。

六、主要实验

室内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建筑材料试验等)、野外现场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现场原位测试、工程监测及检测等)

七、最低毕业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

最低毕业总学分:模块a:176学分+9学分 模块b:178学分+7学分

八、修业年限: 四年

九、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fwR816.coM精选阅读

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使这些学校的中坚力量在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欢迎阅读。

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篇一

一、培训目标

骨干教师成长计划,是建设高层次、高素质教师群体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学骨干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业务素质,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较大提高,教育教学实绩突出,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实践研究,加快他们专业发展,为全县教育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对象:县级初中数学骨干教师。

三、培训办法:

1.以班级或者小组学习方式进行集中培训,以小组方式开展问题讨论和研究,以个人实践方式进行实践探索。

2.培训分为理论学习、经验感受、问题研究三个部分。理论学习以专题讲座为主,自学为辅;经验感受用专题交流、示范课展示、观摩学习三种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研方式开展。

四、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的设置遵循实践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每一年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课程的设置为:

(一)、第一学年

培训内容: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析;

2、教材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3.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名师专题讲座。

4、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交流,学习,探讨。

5、通过微格研练,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

6、承担公开课。听课,评课。

(二)、第二学年

培训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2、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训,名师专题讲座。

3、开展上汇报课,说课,评课,指导课活动。

4、通过微格教学探讨教学实效性。

5、开展指导教师一对一的指导活动。

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篇二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小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当前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小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对象

全校40周岁以下的在岗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不含市、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促使参训教师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由模仿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变,由工作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使参训教师成为学区及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具体培训目标:

1、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理念;

2、深化本学科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3、具备熟练的学科教学技能;

4、能把握基础教育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5、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研究及改革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培训形式和方法

根据培训工作的定位与目标,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受训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培训互动交流、分散实践反思研修、校本培训总结提升的培训模式。运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相结合,观摩课堂实际教学和课后研讨反思相结合,课题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指导相结合等方法,切实提高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整体素养。

四、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

1、20xx年9月份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理论与教育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学校领导亲自带队与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起参加培训,培训后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回到自己的教研组,把自己培训的收获向同组的其他教师传达,起到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2、20xx年10月份,组织全体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认真上好一节公开课,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参加听评课,让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展示,使教师在学习中发展。

3、20xx年11月份,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师德培训,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及师德相关文件,在提高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素质的同时端正教师的思想状态,使教师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4、20xx年12月份,为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人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研与科研工作中,通过认真研究,按要求写出自己的教学模式或论文,谈出你在教研与科研过程中的实践收获或困惑,已达到研究的目的。

5、20xx年3月份,继续对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培训,按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月我们要认真学习当代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问题和对策,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育理论及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6、20xx年4月份,继续对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师德培训,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努力提高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师德素质,使他们成为教师队伍中真正的排头兵。

7、20xx年5月份,完成学习反思或心得体会。

8、20xx年6月份,全体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每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把自己如何做创绑带工作的经过整理好,向学校回报,在自己本学期的工作中有哪些帮带过程取得哪些成绩,真正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总之,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成长决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此做好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要,也决定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进步幅度。

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篇三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实效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求得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使这些学校的中坚力量在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发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特制定我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如下:认真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强化师资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真正把继续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专题教研活动、案例剖析式,把学校专题培训与教研组培训、教师自培自练结合起来;把专家讲授与分组研讨结合起来。具体培训内容有:

一、师德建设。继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部分章节,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自我进取的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领会《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职业内涵,对照、排查、纠正不良教育行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重塑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重申职业纪律,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及侮辱学生人格等一切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师资培训:

1、教学培训。

一是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

二是确保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

三是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

四是加强合作交流:邀请区教研员来校讲座、辅导;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学校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信息技术培训。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方便教师课堂教学,使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电脑应用能力,让中青年骨干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并应用简单的课件制做并能独立制作课件。为这些青年骨干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教育教学技能和才华的空间。

3、进行教育科研基础培训。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加快知识结构的调整优化,根据区教研室的要求,本学期认真作好了这项培训工作。及时制定计划,安排辅导人员,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认真开展培训工作。

三、其他

(1)引导、组织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参加各级论文评选,广泛发动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骨干教师参加教科研论文评比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理论文章,提高文章的质量。支持骨干教师承担上级教研公开课。

(2)配合学校进一步巩固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课制度和教育教学案例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好起始年级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准备。

软件工程培养计划3篇


篇一: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948字)

一、培养目标

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较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与工程方法;掌握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广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良好的软件工程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熟悉软件应用和工具,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某一应用领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的能力。

3.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基本的数学和语言要求;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拥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工作能力,通晓和遵守相关法律与职业道德。

此外,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的一般特征:

对软件系统、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乃至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社会系统具有系统级的认识能力;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全面通晓计算机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较深入理解至少一个计算机软件应用领域;

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软件设计的能力,熟练使用两种以上主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实际项目的工作经验;

具备自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软件技术的快速变化,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系统软件的使用;

能够综合应用各类方法、技术和工具,运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复杂软件问题的能力;

具备语言、交流、写作等基本的软件从业能力,认同现行的法律、道德和伦理。

三、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4年,采用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学生在校时间最多年限(含休学)为六年,需修满专业课程162学分和素质拓展15学分方可毕业。毕业时(后)达到学籍管理规定条件者授予我校工学学士学位。按照“3+1”或“2+2”模式培养的出国学生可同时获得国外大学的学士学位。

篇二:软件工程培养方案(软件工程)(1715字)

一、学科概况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它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开发软件的工程。软件工程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其中,计算机科学、数学用于构建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技术。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宽广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获得者,应当符合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和企业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能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三、研究方向

1.信息安全技术

2.网络工程技术算

3.嵌入式系统

4.数据挖掘与粗糙集理论

5.软件工程

6.企业管理信息化

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要求研究生至少修满34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2学分,专业实践环节12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培养方式

以本领域(专业)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专设的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软件工程实践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实践,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在所取得的工程实践成果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或技术报告,以及相关的工作成果。学位论文须通过评审。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指导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进行联合指导。

七、学位(毕业)论文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并必须与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密切相关。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等。项目具体方案应强调实现的先进性、合理性、技术难度、工作量和实际效果,并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还应体现规范化程度和文字质量。

具体要求如下:

选题定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有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较深层次的分析与综述;

论文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实际工作量符合要求;

工程设计类论文要求设计方案合理,设计结构正确,设计依据详实、可靠,设计方法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附表完整;技术研究性论文要求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新思想、新方法;

工程设计类论文要求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知识水平;技术研究性论文要求理论推导、分析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水平;

论文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能体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研究性论文还要求创新性成果或独立见解;

论文有一定的系统性,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图文与版式规范。

2.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需通过学校组织的评审和答辩。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前,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并同意进行答辩。校内评阅人应为学校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由学院统一安排。校外评阅人应为学校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或软件企业具有相当资历的专家,可以由导师推荐。

3.毕业与学位授予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软件工程成果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篇三: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1220字)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工程型高级软件技术人才和软件项目管理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受到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备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良好的软件工程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和创业意识、较强的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科学研究、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制观念。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3、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工程过程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4、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受到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训练、全面的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和软件工程意识培养,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工作。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项目管理、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人机交互、嵌入式系统开发,统一建模与系统设计、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图形学。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主要实践教学

基本要求

军事技能训练

完成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及综合训练

认识实习

参观软件开发园区,了解软件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较熟练地掌握几种常见应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网页制作实习

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

软件工程/程序综合设计实习

完成一个小型题目的软件开发综合训练/初步掌握软件开发基本过程和软件开发文档编写

软件工程/网络软件开发实习

掌握以客户/服务器为基础的软件开发技术,掌握软件开发过程、文档编写规范和编写技术

课程设计与实验

按课程教学要求进行的设计与实验

课外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学实践、学科竞赛等

毕业设计

结合技术理论、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设计

七、毕业基本要求

课内教学学分184

必修课学分110

限选课学分45

任修课学分12

实践教学学分17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略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3篇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前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

□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

一、 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为参照,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cdio为模式,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育“高工级教授”师资为难点,以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为抓手,着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未来优秀工程师的有效路径。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良好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现代制造业第一线从事机械产品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机械类“现场工程师” 。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电子技术、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有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良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以及技术沟通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工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现代模具设计制造、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5)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

(6)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与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

三、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主要能力

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是培养创新的思维,而课堂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积极吸取国际知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a)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贯穿“3+1”整个培养阶段。通过强化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参与创新实践3个层次,体现认识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发表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学院与众多竞争力强的周边现代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产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计划与企业合作实行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

b)为培育课程语言环境,让学生尽早锻炼、提早适应,教学阶段将逐步增加双语授课和英语授课的比例,吸引国际著名教授和工程一线专家来校交流、合作、同台授课,逐步培育并形成稳定的外语授课教师团队。

c) 学校拥有一批教学创新基地,学院以基地为依托,组织各类创新比赛活动。学校的学生在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参加实践学习,和企业一起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新流程和新技术,深化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四、特色和创新

(1)形式: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 1年在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在符合培养计划规定要求前提下,可选择任意阶段毕业、或继续学习。

(2)内容: 在校学习期间,参与随班学习,主要课程设置和考核,按原有的培养方案执行,同时加大选课灵活性,可跨专业选课。

此外采取学院组织开设综合训练班的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学习,并完成专项课程,冲抵按照大纲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的6个素质选修学分。该项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项设计的内容来合理组织,设计目标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完成设计、制造、调试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

其余的理论教学分 8个模块:思想政治/数理基础/外语/人文素质/机械基础/控制基础/计算机基础/专业方向; 实践教学分 6 个模块:基础实验/基础实践/机械基础实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基本与现行培养方案一致。

(3)安排: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这更符合自然规律,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4)操作: 因材施教。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学分计算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式教学,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对部分重要的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形式。

(5)考核:在考核评价方面,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讲演等环节,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6)毕业标准:164学分+达到在企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五、试点实施计划的专业领域和学生规模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决定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开展试点班的工作,学生规模在30人左右。

六、学生的来源

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高效实施,并使该计划能够惠及更加广泛的学生群体,将采取更加开放的方式吸收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优秀学生。具体考虑是:

1)学生遴选条件:

a.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师;

b.高考数学、英语单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且本学期所有课程成绩应在80分以上(若遴选上的学生本学期出现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将重新安排到非试点班学习);

c.身体健康;

d.高中阶段学科竞赛获奖者优先;

2)考核过程

1)以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生;

2). 笔试科目英语、高等数学;

3). 面试按招生计划的1:1.5比例进行。

七、学籍管理

在原学籍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拟补充如下规定:

1)从试点班转出到非试点班的学生,可按照原学籍条款执行,按转入

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读课程。

2) 在第四学年的注册方式上,只要符合注册条件并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可允许学生通过传真、电子邮件、或网上注册等方式远程办理注册手续,以便实习地离学校距离远的学生办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3) 为保证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实习的质量,未通过的课程,按原有重修程序办理后,可允许其自行修读或为学生提供定期网络远程修读支持,学生可提前返校集中复习后参加考试,亦可直接返校考试,来回路费由学生自行承担。

4) 为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增加中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考核。

八、试点班学生的有关待遇

(1)奖学金评定的比例为普通班的两倍;

(2)图书资料借阅与教师相同;

(3)安排固定教室学习;

(4)在企业学习一年将给予生活补贴。

九、师资队伍

1.师资配备

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基础课程由学院选聘教师进行授课,专业课程由学部选聘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并配备课程辅导教师。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有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2.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联合设立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教师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待遇不变,在考核和各类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

十、请求学校支持

1.政策支持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对参与“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乘1.5后计算,并且在职称评聘及各类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经费支持

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参与“计划”培养的每位学生每年增加400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从学校人才建设经费中列专项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支持各项工程教育改革立项工作。

3、场地支持

专门开辟多间活动桌椅小教室作为研讨式教学、工程案例教学、综合设计等专用教室。全校各类实验室对“卓越计划”学生开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142字)

自20xx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从20xx级信息安全专业和20xx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中开始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开展多方研讨和调研,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开展积极研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加强教师、企业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学校和学院多次组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企业资深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开展座谈研讨,明确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统一了思想。

(二)组织广泛调研,开展理论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各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创新。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我校通过参加一系列全国性的研讨会,多方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加强同企业沟通,听取企业提出的宝贵意见。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之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和“基于大工程理念‘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获学校20xx年教改立项支持。信息安全专业持续多年对国外工程教育开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组成员于发表了“国外信息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多篇教改论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三)改革教育理念,制订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xx级全体学生90人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该专业依托信息安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强大优势,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培养信息安全研究型、创新型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杨义先教授通过整合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科研合作单位的强大资源,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信息攻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力量,制订了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实施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硕士。

20xx年版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保留20xx年版培养方案中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将专业课程分为密码学、网络安全、数字内容安全、信息系统安全4个模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实践常态意识,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四)实施内引外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努力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学校正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计划引进有工程和研发经历的博士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正在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训和轮训的制度。

从20xx年开始,信息安全专业计划在4年内达到6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工程概论的师资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每年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企业或研究院所兼职、挂职锻炼。计划从20xx年开始,启动信息安全专业教师认证资格计划。

(五)学校大力支持,专项经费保证

学校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xx年支持每个试点专业10万用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并将随后的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计划的经费报学校明年预算。

(六)依托学科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学校在整合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信息安全专业已经与国瑞数码安全有限公司、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行业企业探讨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具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产学研强强联合的优势)联系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灾备系统实习工作。

(七)促进国际化交流,培养国际型人才

我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和法国亚眠大学开展互派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邀请了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知名大学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洽谈国际合作教育事宜。

二、意见和建议

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实施以来,教育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有以下问题希望教育部能够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学制问题

目前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环节两者均要求有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如果学生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学士学位,并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实践环节存在一定重复性。可借鉴国外(欧洲)普遍实行的5年本硕连读,其中含半年至一年的实习环节,更为合理。

(二)配套政策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使企业感到有责任、有积极性接纳实习学生。以往的实践环节多依赖于学校、教师与企业的“私交”,这是不规范、无保障的。国家应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和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安全、保险、教师聘任制度等制度,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在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申报和论证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校联系的大部分企业对申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抱积极态度。希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责权利要求、设立学生实习伤害保险,对企业税收制定优惠政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单位应不局限于企业还可以是科研院所,后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要培养卓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卓越科学家。国家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之间机结合,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553字)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安排,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主要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期限为20xx-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以上,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以上。

三、总体思路

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四、重点任务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建立多部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协调机制。建立行业指导、校企联合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机制。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实习制度。

2.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学习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参与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4.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加强与国际工程教育界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培养能够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工程型人才。扩大来华接受工程教育的留学生规模。

5.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标准。

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制订本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多部门联合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

建立多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参加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组织管理体系,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实施政策,重大问题的协调与决策,组建专家组织、组织制订培养标准、指导高校和企业联合实施、检查实施效果。

2.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多部门联合择优认定一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管理规范、保障有力、效果良好的大型企业,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和培养任务。鼓励省级人民政府择优认定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改革工程教育教师职务聘任、考核与培训制度。

教育部制定鼓励高校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相关政策,提出工程教育教师晋升职务时对工程经历的明确要求,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工作,鼓励企业专家承担参与高校的教学任务,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制度,将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侧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制定鼓励高校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政策。

对参与高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高校,增加参与专业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名额;支持参与高校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优先支持参与高校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优先支持参与高校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对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参与高校的工程教育予以优先资助;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适度增加参与高校自主招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名额;对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应对本地参与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5.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政策。

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事故处理政策。制定参与企业的工程师承担高校学生培养任务的鼓励政策。制定支持参与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政策。参与企业依据高校、企业、实习学生三方签订的协议,可以享有学生优先录用权。


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3篇


篇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641字)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与实现、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后服务、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的工程型和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熟悉计算机系统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维护能力。

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

3.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实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5.了解计算机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别是了解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

6.具备外文科技资料阅读、翻译与交流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系统原理、软件开发技术等。

五、学制和学分

学制四年,完成学分183(含课外学6分)。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篇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2442字)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大类本科专业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四个本科专业,是浙江省高校中最早开设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的学校之一。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计算机类人才,2010年起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在该大类各专业培养上,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开发技术、工程实践方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具体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 软件工程专业

本专业面向软件企业与社会的需求,以工程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坚实宽广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 网络工程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工具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组建、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网络工程项目建设、组织与安全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良好的数字媒体产品开发技术,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能够熟练采用数字媒体原理进行计算机游戏、数字动漫、网络多媒体等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复合应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大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和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科学研究和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 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 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 具备计算机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和服务外包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

4.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5. 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协同工作的能力。

6. 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会话能力。

三、培养措施

1、根据学校“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总体设计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构建交叉、渗透、综合的知识结构,强调培养计划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强化各专业的工程能力基础培养,系统设计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调整综合素质课、学科基础类别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减少总学时。加大实践和毕业环节改革力度,专业课程重心下移,实行“3+1”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达到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除实验班和“计算机+自动化”双专业班)。

3、探索建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计算机实验班和“计算机+自动化”双专业班。实验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创造探索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培养具有学科基础知识宽厚扎实、综合能力强、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够提出创新性思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

4、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实训中心,让学生到企业或实训中心参加实习,并鼓励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5、建立导师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各类认证等获得创新学分。

6、以双语课程、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核心,推动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讨论式及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能力和基于探索的学习(ibl)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加强选课指导,推动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加强教与学之间的联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8、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增加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要求,提高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9、实施3到8年弹性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经申请提前旁听高年级的课程,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10、改革考试方法,专业课程可采用课程设计、小论文、面试、开卷等形式进行。

四、专业特色

1、根据前期宽口径,后期多样化的培养要求,既强调计算机大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构建交叉、渗透、综合的知识结构,又注重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强调培养计划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一个立体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企业实习、活动竞赛、课题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视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注重与社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强调知识更新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实训中心,让学生到企业或实训中心参加实习,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达到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五、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六、主要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七、主要实践环节

程序设计大型实验、数据结构大型实验、认知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八、双语教学课程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

九、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

十、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一、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学分不低于168分,具体见各专业的培养计划。

篇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352字)

一、学制和授予学位:

1、学制: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系统地、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进行有效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方法、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原理、人工智能等。

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3篇


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一: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一、培养对象

唐立伟,男,汉族,39岁,本科,学士,西南科技大学在读研,自动控制副教授,湖南省高校电工学会理事,娄底市机电类产品评标专家,娄底市劳动局维修电工考证培训班主讲教师,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带头人,院机械研究所核心成员,机电工程系电气实训室负责人,院电气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该同志自1991年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过《微机原理》、《电机与拖动》、《机床电气控制》、《电气控制与plc》、《数控操作与编程》等课程的教学,是一位师德素质优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教研水平高的教师,对本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等均能起到把关或带头作用。

2007年被聘为学院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是08年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 建设项目的核心成员。近年来,主持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个,主持院级教改科研课题3个,参与省级和院级课题共5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5篇;参编公开出版发行教材2本,主编校本教材3本;承担横向课题1项。在中山添利线路板厂生产部和涟源钢铁厂挂职锻炼一年多,为同仁电子厂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数十次。

二、培养目标与措施

1、总体目标

经过两年的重点培养,使唐立伟同志全面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省级专业带头人”称号;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研教改、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等方面起带头和把关作用;在同层次院校中自动化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知名度。

2、内容及措施

1)提升学历。在建设周期内使唐立伟同志获得研究生学历。

2)提高双师素质。一方面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和考证,取得高级电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 另一方面安排到企业自动化岗位进行挂职锻炼半年,力争达到现场工程师的技能水平。

3)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达到较高水准。一方面通过参加高水平的课改专题研讨会、研修班,或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观摩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主持教研课题和精品专业或精品课程,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4)技术研发。①资助唐立伟同志完成主持的院重点课题“基于plc的智能温室综合控制系统的研制”, 完成1项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②每年参加1次以上新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③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与调研,为地方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同时与华达等相关企业进行横向专项技术研究,提升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能力,推出具有实用价值与行业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培养计划及经费预算

四、培养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学院成立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教务处、财务处、各教学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主要职责是:负责省级专业带头人建设具体建设事项决策与组织协调、计划落实、经费保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人事处,具体负责专业带头人培养日常事项。为建设省级专业带头人提供组织保证。

2、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学院在制定专业带头人队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具体到人的培养计划,确保专业带头人培养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如期实现培养目标。

3、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建设,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难度较大,为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措施:

⑴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项目建设主要任务与目标,将各项建设任务分解到人,各负其责,最大限度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①将建设工作业绩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纳入有关人员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尤其将建设业绩与拟建专业带头人本人直接挂钩;②学校设立专业带头人建设专项奖励经费,用于奖励在建设职业教育省级专业带头人各项建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奖金数额严格与建设工作业绩挂钩;③与拟建专业带头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建设的业绩与本人的奖金等直接挂钩,最大限度调动本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实施。

4、加强检查督促。学校定期对培养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建立培养对象汇报制度,培养对象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受训情况,接受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督促。

5、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保证按培养计划足额拨付使用。


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二: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1814字)

一、培训专业名称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二、培训对象

专业带头人。

三、培训时间

2013年4月 2015年4月。

四、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项目工作小组

为确保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特成立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小组 ,具体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各方面协调工作等,其组成情况如下。

组长:副组长:成员:

五、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培训,使参训人员达到以下培训目标:

1.更新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2.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具备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及时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3.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水平,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成为该专业建设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4.培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能够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指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团队优势,带领本专业团队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研发,提升专业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5.通过企业实践,丰富专业带头人的实践经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形成该专业改革的主动意识。

6.培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能力。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和掌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投身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努力打造高水平精品课程。

六、培养要求

通过专业建设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参训学员具备专业带头人应该掌握的电子电器类专业建设的特点、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知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法与实施能力。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质量管理、过程管理、时间控制。项目实施过程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安排体现实用性、前沿性。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安排要强调适用性,重点进行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训练。

2.整体化原则

教学内容单元模式设计,企业实践活动集中安排;教学采取专题讲座,模拟教学,交流研讨,现场观摩,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3.强化实践的原则

学习结束应完成一份学习总结;一份4学时的教案;一节公开课;一份企业实习报告;一份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建设的专题报告或建议。培训主要内容见下表。

4.培训目标方案要与需求吻合,要具体、可操作。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让学员思考,在动中学。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设计示范、思考与讨论、辩论与交流、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员在培训和活动开展中掌握方法、熟悉过程和形式,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5.从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教学态度等以学员为中心定位,努力调动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单元模式设计,企业实践活动集中安排;教学采取专题讲座,模拟教学,交流研讨,现场观摩,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6.在培训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员的反应,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

七、培养内容及安排

第一部分:理论学习及政策解读。包括教学理论与方法,重点进行专业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的训练;专业建设知识,传授和观摩该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实验实习设备构成、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构成以及专业组织管理架构等;专业知识主要学习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

第二部分:技能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使学员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部分: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及基本运作模式;熟悉相关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管理体制文化、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八、结业考核

培养结束后,成立成绩考核评定小组,根据以下项目综合评定学员成绩:

1.学习总结及培训总体表现,占总成绩的15%;

2.一份4学时的单元课程教学设计,占总成绩的5%;

3.一节公开课,占总成绩的10%;

4.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工的作品,占总成绩的50%;

5.一份企业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10%;

6.一份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本专业建设的专题报告或建议,占总成绩的10%。


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三: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2962字)

为了提高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我校主体专业的建设步伐,提升我校的办学能力,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经学校研究决定,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校级专业带头人,以促进各专业健康发展。

一、培养背景

1、校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促进我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校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近几年来,我校承担的教育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新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迫切需要加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校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加速我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需要。目前,我校重点专业教师队伍总体来说,年青教师多,虽然学历较高,但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在重点专业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是我校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

按照 敬业奉献、理论扎实、技能突出、锐意创新、钻研市场 的要求,建设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的专业带头人队伍,推动我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我校办学水平。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个人申报,专业组推荐,学校审批的原则,从今年开始,在重点专业和主体专业确定2 3名、一般专业确定1 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力争通过3 5年培训,达到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标准。

(二)培养任务

1、通过培养培训,使专业带头人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职业教育,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强。

2、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学历层次,并使其获得相应的职称和专业技术证书。要求校级专业带头人通过学历培训,获得同类专业本科文凭,鼓励已获得本科学历的培养对象攻读研究生学历;所有培养对象在培训期内必须获得中级职称,必须获得所教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3、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较系统掌握任教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熟悉任教专业技能操作,对任教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技能体系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准确把握任教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在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到规划和把关作用;由学校统一组织,有计划分年度安排培养对象下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实践累计时间要求达到一年以上。

4、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水平。要求培养对象从事本专业教学三年以上,能胜任本专业2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效果好;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并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所教学生在校内外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要求校级专业带头人主持1-2项校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每年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篇以上。

5、具有一定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培养对象要能不断吸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掌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由学校组织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要求培养对象有较强的市场就业、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研、分析能力,每年要开展市场调研1次,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6、能够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要求校级专业带头人能对本专业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教研教改、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本专业最新成果专题辅导报告、讲座4次以上;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2-3次,教案要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四、培养措施

(一)加强领导

1、成立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卢次之副组长:邬继金

成员:金义淼皮业书周乾静宋智杨硕周奇志

王承松杨绍华黎正云

2、成立培养工作班子。工作班子名单如下:组长:金义淼副组长:周乾静

成员:廖可山胡定松文继志毛彩东胡军张愈忠

肖世菊宋贤宏唐玉莲肖世菊陈莹燕周平谭云曹谦李和清汤忠平张华唐志莲杨进军戴述栋陈晓波

(二)具体措施

1、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与评估。对照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由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班子的工作实绩分年度、分阶段逐项检查与评估,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的督促、考核。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2、加强密切协作,推动培养工程顺利实施。校级专业带头人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处室通力合作,围绕培养目标,共同协助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市场调研情况的分析,确保集体项目如期完成。

3、强化队伍管理。学校将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的管理,培养对象要制定个人受训计划,签定目标责任书。

4、开展带教活动。加强校内 传、帮、带 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水平。专业带头人不能等、靠、要,教师的成长主阵地在校内。为此,在校内坚持 结对子 的活动,切实抓好带教,让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为体现校内的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成果,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的赛课活动。

5、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基金。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多方筹措经费,将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基金,用于学科建设、教师培训、改善各专业组所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为专业带头人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6、改进对专业带头人绩效的考核。工作班子要认真总结以往教师业务考评当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人为本,研究和完善考核的指标体系,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彰显爱岗敬业精神,

改进专业带头人绩效发放办法,兼顾公平和效率,明确导向,鼓励先进。

7、校内创设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工作班子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善于发现人才,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创造条件让想学、肯学、会学的教师多一些学习机会,让想干、肯干、能干的人多一些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

8、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人的意识、观念的更新比行为更重要。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着重从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入手,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的宣传,从而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每人自订一份报刊杂志,每月交一份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交1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9、 压担子 ,促使培养对象迅速成长。学校对培养对象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各级各类公开课、评优课、技能竞赛等要让他们当主角,促使其沿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

10、建立奖励机制。对按期达到专业带头人标准的实行奖励:一是适当提高经济待遇;二是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11、学校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档案,跟踪培养对象的发展情况。

(三)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培养经费。学校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经费到位。2008年起,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0万元,用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工作。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地质专业工作总结

  网站地图